计算教学如何体现数学化思想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进展和综合,而同学的认知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学时,〔老师〕要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同学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主动地猎取知识。这就是化归法。 认真讨论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一课,发现在三年级的口算乘法教学中,就已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如 234,口算时将 23 分成 20 和 3,把 20 和 3 分别乘 4,再把两次相乘的积相加。假如让同学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搜寻到这一旧知,了解到以往的学习中已经运用"乘法分配律',无疑会令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有效地促进新课学习。因此,课始可以组织同学回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是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的,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经过互相启发,同学应该不难找到例子。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当同学通过发现、猜想和验证这一学习过程知道加法交换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时,老师立即可以通过课件出示了一年级数的分与合、一图两式及二年级加法的验算,告诉同学加法交换律关于我们同学来说并不陌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接触过、运用过。让同学感受到所学知识间的联系。也有意识地让同学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同学在合作与沟通中对运算律的熟悉由感性逐步进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了知识。 在"运算律'中还可采纳归纳法,从实际问题场景引出加法中两个数相加的算式有规律进行观察,第二步,观察讨论加法算式特点,得到加数相同,位置交换,和不变,形成推测;第三步,举例验证,便于归纳,最后形成结论;第四步,概括抽象,上升到符号化的表达。大胆尝试让同学自己去探究、发现,老师只作为一个引路者,引导同学带着讨论的态度自主探究,主动地猎取知识。虽然讨论很费时,但同学完完整整地经历了一次数学规律探究的过程,即"推测――验证――结论',心得到一切推测要想成为一个公认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同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欢乐、成功的自豪。碰到再难的数学问题,就能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就没有了畏难情绪,关于同学学习的有效性,关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将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美妙的体验将使他永远记住今日发现的这个结论,或许还有人就此开始推测验证其他的数学规律呢! 2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