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客硬件呼死你中国财宝管理市场多级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不同的服务不同的“管家”,“多级”竞争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公”、“私”两大阵营已然厉兵秣马。 银行、信托、保险、券商是“公”派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各机构通过成立“财宝管理中心”的方式,努力拓展财宝管理业务。以诺亚财宝、证券之星为首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则是“私”派的主力军,正在积极介入中国财宝管理市场。 财宝管理,国内的金融机构给予了不同的理解。目前,各家机构的财宝管理业务定位不同、功能各异、投资者门槛千差万别,但其本质均系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立足经纪业务,统筹各业务模块,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综观各家财宝管理机构,可以说各有所长。以一家为主,保留多家参考,或将成为未来高净值人群选择财宝管理的新趋势。 私人银行:专属的私人金融服务 可以说,私人银行是中国财宝管理的一个起点。自 2025年 3 月中国银行成为第一家为存款超过 100 万美元的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国内银行,至今已 5 年时间。截至 2025年 12 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中外资银行各有 9 家,在 22个城市有超过 160 个私人银行网点,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估量已达到 3.5 万亿元。 成熟的私人银行模式承担的是“财宝管家”的职能,给客户提供高端资产管理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上市咨询、公司业务、保险配套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其收入来源于交叉销售,也有佣金和咨询费。 从早期的“跑马圈地”到现今的“精耕细作”,私人银行的特点已不再是独属于某一家银行的秘密武器,无论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也都向“高端、定制”深度转变,逐步形成了客户分级、产品分级、服务分级和多样化增值服务这一趋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业务模式。近两年开始,很多私人银行的业务开始转型,从最初定位于营业网点的中后台保障,转变为开放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不再以产品销售为核心、为产品找客户,而是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为客户定制产品,实现管家式、一站式的服务,不仅为客户本人,还为其家人和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受制于分业经营,国内私人银行尚不能直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更像是传统零售银行的一个延伸,所提供的服务也在很大程度上与银行理财重叠,仍然以“卖产品”或者“卖组合”为主。在这些产品中,私人银行“自主设计”的产品仅限于商业银行传统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等领域,属于理财产品的升级版。 在服务模式上,私人银行大多实行了“1+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