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09 年 12 月 26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立法目的】第一条 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明确侵权责任,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制定本法。 【本法适用范围】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命题题眼】侵权责任法的保护对象为“民事权益”,违约责任不受侵权责任法调整,而是由合同法调整。行政侵权责任是否属于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没有明文规定。 2025 年试卷三第 22 题:某媒体未征得艾滋病孤儿小兰的同意,发表了一篇关于小兰的报道,将其真实姓名、照片和患病经历公之于众。报道发表后,隐去真实身份开始正常生活的小兰再次受到卑视和排斥。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该媒体的行为不构成侵权 B.该媒体侵犯了小兰的健康权 C.该媒体侵犯了小兰的姓名权 D.该媒体侵犯了小兰的隐私权 答案:D。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人格权。 强化模拟题 1.甲外出嫖娼,被公安机关查获。甲遂冒用同事乙的名义接受了罚款处罚,后公安机关将此情况通告甲所在单位,单位人员议论纷纷。甲的行为侵犯了乙的何种权利? A.名誉权 B.姓名权 C.荣誉权 D.名称权 答案:AB。本题中的情形属于盗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姓名权行为中的一种。 2.某报纸新闻记者林某在报道某一消息时,在没有查清事实的情况下,就将配发的照片上的两个并排站立的青年甲男乙女说成是夫妻,并发表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某晚报上。报纸刊出后,当地的舆论给二人造成很大的压力,女青年的未婚夫也离她而去。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此报道侵犯了甲、乙的名誉权 B.甲、乙假如起诉,应以某报社为被告 C.甲、乙只能以林某为被告 D.林某的行为构成诽谤罪 答案:AB。林某虚构事实,并导致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侵犯名誉权。由于林某是某报社的工作人员,其行为是职务行为,因此,其法律责任应当由某报社承担。 3.某大学对严重违反校纪、非法同居的大学生甲、乙予以勒令退学处分,并将处分决定以内部文件形式传达到校属有关单位。师生们对此议论纷纷。对该大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