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农药学原理是一门以讨论农药与人类、农药类型、农药加工和使用原理及作用机理等内容为主,涉及化学、生物学、化学工业等理论知识的交叉学科[1]。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农药学相关知识,还要掌握植物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农药学原理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专业硕士讨论生的必修核心课程,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其科学讨论产生重大影响。笔者结合近几年我校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过程中就教学形式与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以促进该学科更好地进展。 1 立足专业特点,改革教学目标 1.1 强化基础知识传输 农药学原理不同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设置的农药学课程。农药学是基础理论学科,注重讲授基础性的概念知识,是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然而,农药学原理是为农药学硕士一年级讨论生专门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农药学的延伸与深化,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对本科阶段农药学的认识,强化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关于农药新剂型与加工等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新的使用方法,更要求学生深化了解不同类型农药作用机理,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卵剂与杀线虫剂的作用机理等,从而为今后的科学讨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加强基础知识的传输,更要侧重于将教学内容融汇于学生的科学讨论。 1.2 培育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农药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突出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夯实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就农药学专业学生的素养来说,老师应着重培育学生的推断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在讲解油菜田病害问题时,可以就油菜菌核病菌抗药性来提问题:当一块油菜田连续多年使用单一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时,防效为何显著下降,如何解决抗药性问题等。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2 立足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农药学原理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不仅强调农药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要学生掌握农药的加工、应用技术、作用、代谢、选择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