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系学生孝妇冢社会实践报告 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本应当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去整理,所以对这也模糊不清,心里不免有些惭愧。系里让写一份关于家乡传奇的社会调查。我想这正是一个入手点。我对我们**的神话传奇比拟熟识的应当算是**孝妇的来历。 先介绍一下孝妇冢的概况: **孝妇冢坐落在县城驻地,东 1 公里外,路南 50 米,东距孙葛村500 米,西距东外环 30 米,冢高 60 米,周长 80 米,墓前有石碑两块,一块为康熙三十四{公元 1695 年}立,一块为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4 年}立,解放解放前有墓地近六亩,冢前设石桌,石瓶,石香炉等,祭祀器物,四周植松柏,郁郁葱葱,庄重肃穆,1978 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据传,该墓葬为孝妇死后同其婆母的合葬,在当地民间有许多传奇,随着时间的消逝,孝妇的事迹演化成在东海孝妇家的故事。 由于年月长远,故事发生的详细年月已不行知,有关人物的详细状况也无法考证,只是听村间从住的老人口述。固然,在情节上有些出入,略整理一下,内容根本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不是县城而是被称为郯地,属东海郡,由于兵荒马乱,征役频繁,在**这个地方住的人户并不多,当时,大多数的男子都被征去服役去了,长期征战沙场。 有户人家,夫妻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征调走了,孝妇非常孝顺,在家与婆婆相依为命,等待丈夫的归来。战乱的频繁与无情,使百姓苦不堪言,度日如年,对于孝妇来说,生活虽然艰难了些,但丈夫的归期让她对生活仍抱有很大的希望。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孝妇的丈夫战死在沙场上。这样一来,婆媳俩的生活犹如大海中失去了航向的航船,原来看到了灯光微弱的导航灯,突然间导航灯灭了,他打算从苦痛中走出来,打算和婆婆一起渡过难关。他比以前更加上心照看自己的婆婆了。简直是无微不至,一日三餐虽是粗茶淡饭,但从未怠慢过;冬天,睡觉之前先上床把被子焐温柔一些再婆婆睡觉。在邻居看来,亲生女照看也不过如此。 婆婆见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了,孝妇还如此的照看,心里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有些内疚,孝妇还这么年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 ?她不想拖累孝妇;总想早点儿了断了自己,远离这吃了上顿没下顿,兵荒马乱的日子,可孝妇的孝心有让她这么感动的不舍得撇下孝妇一个人孤苦无依。她们每天都在挨日子。 漫漫长冬过去了,生气勃勃的春天到来了,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对生活有了些新的希望。最起码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