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日志:自我提升最简单的“核心算法”反思日志,是指利用相对固定的问题模板,利用较短的时间梳理当日有所“触动”的事并写下自己的思考,以补充或更新观念/概念/方法/工具……最终优化行动的过程。 最近刷了各路“神仙”们的跨年演讲,一激动便立了多条牛逼的新年目标。可是忽然感觉到这样做实在有点扯淡,不出一个月这些目标就好像不存在一样!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那究竟怎样过好这一年呢? “成就 = 核心算法 x 行动次数²”,老喻(喻颖正)的公式也许能够带来一点启示:与其关怀怎样过好这一年,不如关怀怎样过好每一天。 每天根据相对固定的套路来持续行动,持续产生复利效应。 反思日志可能是这种性价较高的最简单套路。也帮助我在过去的 2 年有所收获。我将重新梳理、打磨反思日志这个简单工具,顺便分享一些我践行中的微小经验。一、反思日志究竟是什么? 反思日志,就是根据相对固定的问题模板,5-10 分钟梳理当日有所“触动”的事并写下自己的思考,以补充或更新观念/概念/方法/工具……最终优化行动的过程。(如下图) 最早从成甲《好好学习》一书中“反思日记的写法”获得启示,开始写自己的“Awei 的反思日志”,并结合自己阶段性目标、《思考,快与慢》等书中一些“思考模型”来不断完善模板,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反思日志。 以下是我“2025-2025 年”的反思日志。反思日志模板有所迭代,反思质量也较一开始有所提升。(马赛克处理了部分敏感信息) 2025 年反思日志:反思维度较为简单。 2025 年反思日志:增加了反思维度,元法律规范(原则)等。 二、反思日志能够带来什么? 也许你会说,反思日志就是总结一天的得与失哇。这的的确有收获,但是假如能够关注一些重要的反思模型或套路,能够大幅提反思质量。 常见的反思模型:基于经验与本能的默认假设、所积累的重大错误场景、相关知识丰富程度。这三种反思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一件事快速做出正确选择与行动的效率。 例如:面对某产品在探究期,极速增长的用户数曲线。不同人面对此数据会有不同看法。 花花同学:总体看,这个产品用户量增长很快,非常不错哇;大米同学:可能有点问题,虽然总体看是增长,但是不能说明一定是好事;包子同学:这个确实很有可能存在问题,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我的过往经验,在产品探究期便拉取大量用户会存在问题,当前还需要评估这个产品的实际情况。 以上同学的看法不同,那么他们思考的背后是什么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