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开启陌生人社交的下半场本文介绍了场景化在陌生人社交中的应用以及场景化设置的好处。 社交是人类必要的活动,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话来说就是社交满足了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以及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社交活动,除了熟人,当然还包括陌生人,按社交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市场上的社交产品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熟人社交类 app,另一类是以陌陌、soul 等产品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类 app,今日我们讨论的主角是陌生人社交类产品。 从产品功能上看,各个社交产品对于用户核心需求的理解是大同小异的,无非就是怎样让用户更好的沟通和展示。 例如大部分陌生人社交类 app 都有的匹配功能是为了引入用户匹配度高这个前置条件,从而让两个用户之间的沟通过程更为和谐。 而类似个人主页、朋友圈、内容聚合页等产品功能则是为了增加用户的曝光度,一方面可以满足用户的展示欲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不同用户在接触之前可以尽量多猎取对方的信息,从而使沟通过程更有话题可讲,所以其实也可以认为社交产品一切功能的最终目的都是优化用户的沟通和互动过程。 但这些产品都是基于互联网基于线上去优化用户的社交体验,这种形式确实具有很不错的高效性,但人与人之间关系要进一步进展的话就必须完成线上到线下这一步的跨越,特别是对于陌生人社交产品来说这一步至关重要,而男性用户与女性用户在社交需求上的差异就使得这种跨越的实现需要许多的因素: 男性用户与异性进行社交活动,并关注自我形象打造的最大驱动力就是把社交对象约到现实进一步进展,假如约不到对象或对约到的对象不满意,需求才会退一步成为认识异性并进行没那么亲热的交往活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男性用户对线下社交的需求会远远大于女性用户。 而女性用户主要驱动力则是为自己找乐趣、满足虚荣心、猎取经济收益、结交优质异性等。当然不分男女,也有部分用户是冲着沟通陪伴而来,把陌生人社交 app 当成远离熟人交际圈的倾诉发泄渠道。 在陌生人社交产品中流行的点对点匹配的社交模式,有点类似于相亲,就好像家长(系统)觉得两个年轻人还挺登对,就给他们安排了一次单独沟通的机会(匹配成功后的私聊),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场景化的社交则减少了社交的目的性,其本质是通过把多个用户放置在同一场景,淡化社交属性而引入娱乐属性,缓解女性用户的焦虑,平衡了男女用户社交需求的失衡,所以场景的设置必须站在女性用户的立场上考虑,事实上任何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