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工程设计弊端浅析1 城市绿化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1.1 缺少整体规划和《法律规范》的约束性目前,除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有涉及绿化的规划外,大多数城市只有道路和社区建设规划,没有统一的绿化标准和布局,设计单位无规可依,或有规不依。各条道路,依行政辖区不同,所在地城建部门通过招标由中标单位设计施工,但不注重设计方案与《法律规范》的符合性审查。以致绿化工程从属于道路修建,失去设计与功能上的独立性。绿化景观千篇一律,模式单一、呆板。设计方案偏离《法律规范》,不注意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忽视植物个体生长所需的最低营养空间需要。植株配置过于密集,从栽植起即处于过度竞争状态,成活后往往孱弱不堪,难有健康茁壮的表现。1.2 舍近求远,忽视地带性植物利用对本地植被和植物特性了解少、挖掘少,或故意舍弃乡土树种和灌木、草本植物的利用。本地植物空间被压缩,城区绿地很多地方已见不到适应性强,生长茂盛的乡土植物。未经试验性引种即大量栽植外来植物,特别是远距离大跨度引进热带特有植物,违反植物引种规律,冲犯引种之大忌。外来植物过多,不仅大幅度提高绿化和维护成本,还隐含季节性冷害或冻害、病虫害危险。其结果是劳民伤财、景观破落,事与愿违。1.3 路面硬化过度,植物生长不良为改善市内交通拥堵状况,新建城市道路占地面积均大大超过以往。设计者虽然考虑了道路绿地率标准的把握,但乔木基部留存的自然地面太小,一味强调路面和公共绿地的硬化,极少顾及植物根系的伸展余地,也不考虑雨水渗透与根系呼吸的最低需求,加之下水道等配套设施设计不合理,造成近年多个城市遇大雨,排水不畅,即成“威尼斯”;遇大旱,高温热岛,便成“吐鲁番”。城中绿地植物因硬化面积过大,穿透能力受限,根系吸收面积降低。雨天无法像自然植被那样吸收和贮存足够水分,晴天则易亏缺生理用水,抗旱能力明显下降。假如连续多日无雨,有的植物则会因缺水而枯萎。1.4 急功近利栽大树,好大喜功图表象为了在短期内实现小区或道路的绿化美化,争取工程顺利验收,政府公共机构充当的业主和施工方均乐意从农村移植生长多年的大树到施工场地,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被砍头斫足的大树,至少要 5~8 年才能牵强恢复冠形。3~5 年内如同矗立的水泥桩,发挥不了应有的生态效果,称不上绿化,更谈不上美化。除了大大增加绿化成本,在原生地和移栽地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与其如此,不如使用3~5 年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