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改变行为习惯的几种方法培育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气,也能改变孩子的坏习惯?那么,让不好的习惯行为不再发生,“改掉”是有效的方式吗?是唯一的选择吗?培育孩子自律能力:如何做到不生气,也能改变孩子的坏习惯?那么,让不好的习惯行为不再发生,“改掉”是有效的方式吗?是唯一的选择吗?要改变行为习惯,我们需要了解行为模型和习惯回路。行为模型每个行为都不是独立出现的,是被环境触发的,触发这个行为的因素,我们称之为“诱因”。诱因和行为看上去是一个连贯的序列,我们常常这样表述:“一…就…”"一累的时候,我的脾气就不好"“孩子一回到家,就想看电视”“孩子一有机会,就想玩游戏”“一写作业,就唉声叹气”“一看到他那样,我就气不打一处来”似乎在诱因出现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反思、选择的空间。那么,我们真的就这样容易被诱导吗?诱因到底是怎样对我们发挥影响的?在诱因和行为之间,是否还有其它内容?假如有的话,是什么?心理学中有一种分析行为的经典序列模型,叫做 ABC 模型,其中包括先行事件(Antecedent)、行为(Behavior)、结果(Consequence)三要素。先行事件作为诱因,诱发一种行为,这个行为又导致了结果。举个例子:孩子磨蹭着不去写作业(先行事件),你的反应是大发脾气(行为),结果是孩子去写作业了。这件事的 ABC 序列就是:孩子磨蹭,导致你发脾气,于是孩子去写作业。结论就是:你发脾气是为了让孩子去写作业。这是描述单个行为的模型。当这样的行为重复多了之后,你可能就养成了“一看到孩子磨蹭,你就发脾气”的习惯。习惯回路行为重复多次,可能养成习惯,但这只是可能,并不一定。你养成了“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发脾气”的习惯,但是孩子在你督促之下很多次在你规定的时间去写作业,很可能并没有养成“一到规定时间,就自发去写作业”的习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的行为重复几次可以养成习惯,而有的行为重复再多次也不能养成习惯?差别在哪里?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用暗示(Cue)、惯常行为(Routine)、奖赏(Reward)来描述习惯回路的三个部分。结合行为模型和习惯回路,我们可以看到,习惯的形成需要奖赏这个要素。当你发火后,孩子去写作业了,这是你想要的结果,你的大脑得到了奖赏,几次重复之后这个“诱因—行为—结果—奖赏”被强化,成为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于是你就形成了习惯,一遇到孩子磨蹭,你就会发脾气。而对于孩子来说,你发脾气,他去写作业,这样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