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故事的背景是发生在 1482 年,路易十一统治的专制时期。人物的主轴著重於:集结真、善、美於一身的漂亮佳人──爱斯梅拉达;面丑心善的敲鐘人--卡席莫多;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虚有其表的美男子孚比斯等。巴黎圣母院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彷彿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读者眼前。在一段缠绵纠结的爱情史中,道尽人性光明面及黑暗面的冲突,爱恨交织的惆悵。 本书除了生动揭露巴黎 15 世纪的社会风貌,更提出美丑、善恶、种族卑视等深刻严肃的人生观。 是谁去掉了满是华丽的圣骨盒和圣物盒的古老哥德式祭坛,改换成以浮雕著天使头像和云採的粗笨大理石棺材,好像是取自瓦得卡斯教堂和军人伤病院的一个零散样品是谁把这块年代不同的巨石,愚蠢地夹在啊冈柱斯的加洛林王朝的石板地裡(p.166) 对这本书產生兴趣,是因為某堂美术课偶然的机会,欣赏 2025 年来台演出的法式音乐剧!由於表演颇佳,因此便毅然决然的决定买下这本书。故事以悲剧作结,令我感到悵然若失却又意味深远。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著两种势力──光明和邪恶;而本书中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就是雨果笔下最具代表性的的例子!故事追溯回 16 年前,有个被丢弃在巴黎圣母院外的弃婴,因為面貌奇丑无比,因此人们用各种言语嘲笑他,甚至有人提议把他杀了!但副主教不但没有嫌弃他,取而代之的,他将弃婴抚养成人。然而,当副主教不由自主的爱上漂亮的女主角爱斯梅拉达时,竟然因為得不到她,而杀了孚比斯,遂把一切的罪状全部嫁祸给她。对於副主教 180 度的转变,我一开始十分惊诧!不过,反观人性,这 2 种势力不也常常在我们的心中拉扯、拔河吗差异只在於,究竟是哪种势力战胜罢了!当邪恶战胜光明,足以使一个人的面目变得扭曲、狰狞。其中,我认為雨果最高招的地方,莫过於强烈的对比了!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表现出判若二人的行為;雨果透过前后的映衬,反映出人性,却又略带讽刺。 书中悲剧式的爱情,我认為十分写实。它不像一般梦幻的爱情小说,往往有幸福欢乐的结局。而是把人生很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并多方面呈现不同的爱情观。像:鐘楼怪人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我想是十分病态的,他可以不惜代价為女主角做任何事,甚至最后爱斯梅拉达死了,他自己也殉情了!或许爱情固然伟大,但是殉情又有什麼帮助呢而副主教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则是很多电视报导中造成悲剧的爱──『一种毁灭的爱。』也许他不懂,何谓為爱的真諦。『真爱』是不需要佔有的,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