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演讲稿]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中的若干思考(八)演讲范文[2025 演讲稿]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中的若干思考(八)演讲范文 发布时间:2025-01-06 13:37:55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若干问题 四川精济律师事务所 何宁湘律师 [前面的话] 长期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依据的是 道条 ,即 1988 年 3 月 9 日国务院发布《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于 1991 年 9 月 22 日颁布、1992 年 1月 1 日施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虽然我国《民法通则》已早于 1987年 1 月 1 日施行,也规定了民事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但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过程中仍适用该行政法规与法律规范性文件。在适用行政法规与法律规范性文件过程中, 办法 却明确规定以 违章行为 作为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并根据作为行政执法机关认定的违章行为所起的作用来确定责任承担的大小或多少,这样就把是否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与确定赔偿数额的方法混为一谈,让人认为违章行为即为民事过错,作为行政机关的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理解为民事责任的认定。 办法 第 44 条还规定: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 10%的经济损失。但根据 10%计算,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十个月平均生活费的,按十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 被称作为民法上的公平原则,或称 无过错赔偿原则 。众多的人认为,所谓这样的 公平 实质上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它直接违反了《民法通则》第 123 条对 高速运输工具 造成损害事故的归责规定。此时,不论是法律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中均呈混乱状态,社会各界颇有微词。 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社会的迅速进展,使得社会经济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人的身体健康权与生命权的理解与尊重,使得人们对民事过错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进行了不断的反省与审视,越来越认为必须采纳无过失责任来加强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及行人的保护,社会舆论呼声日益增长,XX 年 5 月 1 日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就确立了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过错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无过失责任。 肯定地说《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顺应了历史和世界的进展要求与方向,《道路交通安全法》实行前,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法释[XX]20 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同在 XX 年 5 月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