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19年全国文综I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分析】该题设定了商周时期王位传递的世代与王的数量不同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国家形成早期的社会特点的认识,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中国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与禅让有着本质的不同,禅让是“传贤”,世袭是“传子”,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都处于中国国家形成的早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人均寿命没有本质的差别,故C项错误。而西周的宗法和分封制度以血缘的亲疏来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利,社会组织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之上,从商至周,社会的血缘纽带关系日益增强,故D项错误。商朝延续了夏的世袭制,继承方式以兄终弟及为主,西周严格了宗法制,继承方式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从继承上讲为一代,而父死子继从继承上讲则为二代,故商周两个王朝统治时间相当而继承王位的王的世代和数量差别却较大。此外,在西周实行宗法制之后,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得以确立,减少了王位传承上的纷争,也使西周的王从世代和数量上都较商朝少。故B正确。【答案】B7.(2019年全国文综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从孝、悌、礼、乐等信息可见材料宣扬的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而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上来自于西周初年统治者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西周时期正是以宗法制度来规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一思想所产生的制度渊源正是宗法制,本题正确答案为A。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领导人的方式,与本题无关;C项和D项是从秦汉以来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故与本题无关。【答案】:A5.(2019年全国文综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泰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对于秦统一六国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读。郑国渠和都江堰是秦国的大型水利工程,本题以这个历史现象为主题,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公田制的井田制度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崩溃,故A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应用,但其他六国却并没有修建起这样的水利工程,可见不能将其作为秦完成这些水利工程的原因,故B项错误;郑国渠和都江堰作为泽被后世的大型水利工程,修建时一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进行组织与协调。根据所学知识,秦的商教变法成效显著,在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可以有效地动员各方力量修建大型农利工程,故正确答案为D项,顺畅的交通虽然也有利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但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答案】D全国卷25题真题解析(秦汉魏晋)15.(2019年全国文综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全面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汉武帝时期,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其中王国问题是一个尤其重要且威胁国家统一的问题,考生对于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较为熟悉,但是对于解决王国问题的复杂性的认识不一定深人。本题就选取了汉武帝时期的真实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阅读材料时,学生应抓住“皮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