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延边州人民政府序言“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对于延边来说,更是实施《长吉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促进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章现实基础与宏观环境第一节实施“十二五”规划具备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全州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继续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对外开放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环境建设为保障”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有力应对特大洪灾,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建州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为“十二五”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3.6亿元,同比增长13.8%,“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6%左右;人均GDP达到24424元,年均增长16.5%;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88亿元,增长21.4%,年均增长22.2%,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41.3亿元,增长18.9%,年均增长25.2%。——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2010年,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9.8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2236亿元,年均增长46%。长珲高速公路、延吉卷烟厂易地改造、大唐珲春电厂二期、珲春老龙口水利枢纽和汪清油页岩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网络等建设步伐加快,全州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对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4.8:39.8:45.4调整为2010年的9.9:47.5:42.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7.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4.9和2.8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延边黄牛、蜜蜂、山珍食品、绿色大米等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农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工作迈出新步伐,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稳定目标。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10.1亿元,同比增长20.4%,“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3%,创历史最好水平。支柱和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全州食品、能源矿产、林产和医药等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15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6%,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实现增加值227.1亿元,同比增长12.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8%。旅游工作取得新成绩。2010年,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27.3%,“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7.8%。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证券、房地产、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蓬勃兴起。——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开发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州本级行政审批权限相对集中改革,行政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国企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小城镇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延龙图一体化进程加快。《延龙图空间发展规划纲要》、《“一山两河一区”规划》全面实施,与三市一体化相关的交通、土地、旅游、人口等配套规划相继启动,朝阳川镇划归延吉市。2010年,全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6%。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取得新进展,《长吉图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