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真相--在矛盾和平衡中前进的“狼群”华为一直处于凶猛无比的扩张中,任正非自比为“狼”,媒体则把华为与跨国公司的竞争比作“土狼与狮子的战斗”。因此,华为必然不是一个均衡的企业,俗话说“歼敌一千,自伤七百”。任正非也承认,“压强战术”的运用浪费是惊人的。华为到底是什么样的,让数以百计的有勇气的被访者告诉你,华为的真相是什么……上编华为真相实事求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成功者总是少数。华为的经历揭示一条:真正的实事求是是震撼人心的。真相这一编,全面介绍华为的战略战术。不过,我的立场,是在此基础上找出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华为的战略、战术、手段、方法,眩人耳目,但都是“当时当地”的起码三种以上因素组合导致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以下各章中,当你连续不断对华为表达惊讶的同时,要不停地停下来,问一问,为什么?这个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技术策略的误读华为从来不以技术先导为目的,它的唯一目的,是在市场上迅速削弱、打击、消灭竞争对手。技术只是完成这目的的手段之一。针对不同对手、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开发不同层次的技术。这就是华为的技术策略。C&C08机:撬动市场的支点众多的研究资料都认为,华为在通信设备核心技术方面的第一次突破,是1994年推出的2000门网用大型交换机设备C&C08机。C&C08机的研制始于1992年。这一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利润上千万,平均在每个员工头上,有近百万的利润。但是,任正非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投资亿元研制C&C08机。关于任正非的这一决定,不少文字资料做了如下描述:1992年前后的深圳,知识无用论盛行,房地产、股票泡沫正浓,很多人一夜之间暴富,更多的人沉浸在发横财的梦想之中。社会上弥漫着浮躁、投机取巧之风。真正做实业、做研究的企业却受到了很大冲击。于是,大量企业转做赚钱快、相对容易的行业。但是,华为公司没有为浮利所惑,始终专注于交换机产品,没有加入这种潮流,也没有单一地做代理,而是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充满风险的自主研发的道路。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过三年治理整顿后的经济,进入恢复性的高速增长。但由于投资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导致经济过热。上千亿的房地产资金“飞蛾扑火”般地投向南方几个地区,海南800亿,北海300亿,惠州150亿。迅速掀起了一场房地产狂潮。“到处在开工,房子还没有盖,甚至就是一张图纸就进行转让。项目转让了一手、二手、三手。开发的人还没有炒作的人赚钱快,开发的可能赚500元一个平方,炒作的人一下可以赚1000元-2000元一个平方。”一位曾经身临其境的人说,“那时候甚至国内各省的政府部门都筹集资金到海南来捞一笔,一个人能在一夜之间变成百万富翁。”而在距海南不远的深圳,上演着另外一种疯狂。1992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从8日起,有超过100万的全国各地的准股民涌进深圳,在全市302个发售网点前排起长龙,准备购买百元一张的抽签表。在9日早晨开始发售时尚能维持一定的秩序,但后因一些网点组织工作出现问题,造成秩序混乱,并发生冲突。其间一张认购证被翻炒到上千元,到8月10日上午,抽签表全部售完。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市内深南中路游行,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并形成对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面。这就是中国证券史上著名的“8·10”风波。当时声名显赫的四通集团大踏步多元化,其中就包括房地产。而讲究“想好了再做”的柳传志也在惠州投资地产,结果不得不改变计划,以“国际电脑城”的名目进行招商,最后则用作自己的南方生产基地。柳传志在回忆历次自己头脑发热的情形时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再让我来一次,我很可能还会这样选择。可见华为的第一次转折是在多么狂热和疯狂的环境中完成的。任正非后来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向中国电信调研团的汇报以及在联通总部与处以上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一文中提到了那个时期:“大家知道,深圳经历了两个泡沫经济时代,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票。而华为公司在这两个领域中一点都没有卷进去,倒不是什么出污泥而不染,而是我们始终认认真真地搞技术。房地产和股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