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名师解读思维导图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2.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成因。3.应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根据自然带的类型、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确定南北半球和坡向。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整合]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间的关系: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2)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3.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中的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其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深度思考]【解题秘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典例剖析】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审答指导】第1步以罗布泊的消亡为背景材料,通过示意图呈现,综合考查读图、析图能力,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三角洲的变化,就要以注入罗布泊的河水水量变化来分析。第2步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可按下列思路思考: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泥沙减少→三角洲位置后退。答案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答题模板】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1)明确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关键词]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答题思路]该地区××××××××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2)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关键词]气候地貌植被水文生态环境[答题思路]当××要素发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