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最新上海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一、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进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进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进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动素养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进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进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进展观念,这是时代给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课程定位 地理学是讨论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但讨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第三,实践性。地理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进展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经过实践加以应用。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进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讨论方法、树立可持续进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2.课程理念 ⑴ 关注促进学生进展的地理要改变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到地理学习中来,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进展学习地理的能力。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进展的多元化的地理课程评价体系。⑵ 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中学地理课程应该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并讨论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怀现代社会的进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人口关、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进展观。⑶ 关注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