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学十论郑志瑛2012.5.20广东商学院一、小微金融学概论(一)定义:小微金融学是研究小微银行经营—小微企业融资—小微额度信贷及其关系和规律的应用金融学科。(二)研究对象:小微银行(1181=144城商行+212农商行+190农合行+635村镇银行)经营、小微企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件定义,不包括个人信贷)融资、小微额度(银监会规定500万元以下)信贷。(三)研究内容:小微金融学概论、小微金融主体(小微银行-小微企业)、小微金融市场(直接、间接金融工具)、小微金融运作、小微金融风险、小微金融定价、小微金融政策、小微金融监管、小微金融创新(实践)、小微金融国际经验等。(四)小微金融特征:微小性、市场性、民间性、普惠性(客户多)、高价性(成本高)、稀缺性(相对于大企业全部有贷款)、次要性(非系统重要性)、灵活性、成长性(发展、科研、就业增长点)。二、银企生态平衡论:小微银行—小微企业生态平衡论银行和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银企生态平衡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与企业在地位、数量、规模、产权、市场、风险、区域、质量等各方面互相适应、互相匹配的良性互动关系,银企生态平衡论的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的原理。银企生态平衡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一)银企地位平衡。银行和企业都是平等独立的市场主体,银企之间既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不存在经济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地位对等、相互制约的法人关系。(二)银企数量平衡。银行业组织结构应适应企业组织结构。我国大型、中型、小型(含微型)企业的比重分别为0.7%、3.5%、95.8%(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郑昕,新华社2010.8.16)。据银监会2010年报,2010年末我国大型银行9家(3家政策性、5家国有、1家邮储),占1.1%;中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1.5%;小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村镇银行349家)804家,占97.4%——我国目前银企数量结构是基本平衡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银行业机构(包括分支机构)总体上数量少,银行排队现象便是这种不平衡的具体表现。2010年,美国3亿居民、14.6万亿美元GDP,有7000多家小银行(另有7605家信用合作社),平均4万人、19亿美元GDP拥有1家小银行;我国13亿居民、5.9万亿美元GDP,只有小银行804家,平均163万人、74亿美元GDP才拥有1家小银行——我国银行业体系中并不缺少大银行,而是缺少主办小微企业贷款的小银行。(三)银企规模平衡。银行业规模结构应与企业规模结构相匹配。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我国2008年大、中、小型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为38∶33∶29;据银监会2010年报,我国2010年末大(不含邮储)、中、小(不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型银行业资产结构为64∶20∶16。不同规模的银行与工业企业结构明显错配,表明我国中小银行发展规模大大滞后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按一级资本排名的世界最大千家银行中,中国大陆高达111席,占11.1%,仅次于美国,超过中国占世界GDP9.3%的比重;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有61家,其中金融企业11家,占18%,也大大超过了金融GDP占全部GDP5.6%的比重——说明我国银行规模总体上大于企业规模。(四)银企产权平衡。银行业资本结构与企业资本结构应相适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改革成效明显,民营经济已占较大比重。2008年(末)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仅占全部城镇企业就业人数的30.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仅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6.2%,工业总产值仅占33.5%;国有零售业销售总额仅占全部零售业销售总额的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仅占28.2%。而我国银行业产权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民营化进程,民营银行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银行业机构仍是国有主导(包括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最大股东、政府安排高管),连村镇银行在实际执行中也要求发起银行(往往是国有主导银行)控股51%。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的制度原因,因为国有主导的银行竞争不过民营主导的企业,所谓“行长斗不过厂长”——不改革是中国金融的最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