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贯通训练(十)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新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下列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A.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B.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C.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D.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解析:选C据材料“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可知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故选C项;“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范畴,排除A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格局并不稳定,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经济并不繁荣,排除B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既有俄国十月革命,又有经济危机,不能说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排除D项。2.最先举起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大旗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写给美国当时的一位总统的公开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这一“新经济时代”()A.奉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B.实质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D.主要特征是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解析:选D根据材料“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故选D项;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排除A、C两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排除B项。3.有学者认为: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下可以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联合国的成立B.朝鲜半岛的分裂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D.世贸组织的建立解析:选B联合国的成立表明世界有了一个调节国际纠纷的组织,与题干的“两个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之后,美苏两个大国进行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同时也影响了一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这可以充分在朝鲜半岛的分裂上表现出来,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经济方面的调整,故C项错误;世贸组织是一个调节国际经济纠纷的组织,成立于1995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4.自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解析:选C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这有利于改善民众生活,故选C项。5.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C.经营者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解析:选B材料无法体现划分标准的变化,故A项错误;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第三产业兴起,这与材料中“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相符,故B项正确;经营者革命,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故C项错误;材料中“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故D项错误。6.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1980~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了22倍,占世界各国国内投资比重由2.3%提高到22%。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