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广西民居,从远古走来,历经几多风雨,它一直在演进,一直在变化,它最基本的东西,因其合理,因其科学,得以鲜活的保存了下来,由原来的较为封闭,发展为较为开放。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笔者作为建筑设计师,感觉到在接触的村落营造中的工作与在城市中是大为不同的,由于大多数建筑师学习成长的城市背景,大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城市住宅设计,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在乡村营造中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对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的总结概括中,探讨怎么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与现代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使得现在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艺术有机融合,为现代新民居住宅设计寻找新的思路。本文第一章论述选题的缘起、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并探讨了国内外关于民居以及干栏式民居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论述从地理和人文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出发,分析这些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特征和聚落模式、总结了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发展过程。第三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从平面布置形式、屋顶处理、墙体构造、建筑装饰、结构形式、空间艺术表达形式、自防护体系、地理风水风俗等角度出发,概括了广西干栏式民居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章从构造技术、空间设计、平面设计、防护设计、装饰设计以及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方面入手,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总结了干栏式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第五章分析了民居设计理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探讨了广西干栏式民居的传承、借鉴和发展。本人从广西的地理、气候、民族、人文和历史背景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广西传统干栏式建筑的部分特点,尝试提取适用于现代建筑设计的传统因素,探讨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笔者希望可以寻求一种既可以传承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又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需求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经验和实践能为类似的建筑设计有所参考。第一章绪论“传统民居,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在他们简单无奇的外观背后是几千年积累下的丰富建筑经验;在它们简洁多变的造型下面是民族文化的厚重”沉淀;在它们朴素无华的装饰上总能找到独具匠心的美丽[1]1.1选题的缘起干栏式建筑是我国主要的两大传统建筑类型之一(另一类是流行于中原内地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地居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建筑概念,中外学者把所有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统称作干栏,这类建筑多为竹木结构,并且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上层为住户起居生活所用,下层作为圈养牲畜以及储藏之用。这种建筑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现在这种建筑形式广泛分布于国内长江流域、华南、西南部以及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