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成功创业者史记翻看中国历史,寻找创业成功之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辉煌,更多的是筚路蓝缕、厚积薄发者的列传!华夏五千年是一部诠释成功创业的史记中华上下五千年来,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观念始终有这样一种思想——“龙生龙,凤生凤”,意思很简单,聪明有种,富贵有根,藏传佛教中也有转世之说,孟子也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然而,事实一定是这样的吗?翻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两个平民老百姓——陈胜和吴广,凭借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叛,揭竿而起,吹响了推翻暴秦的号角,成就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正是这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为草根英雄的动力源泉。《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出生在江苏沛县,生于草莽的他,大字识得不多,虽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亭长,但是他胸怀大志、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樊哙以屠狗为生,曹参和萧何皆是小小县令,周勃以织席为生,陈平只是一介书生,然而他们都得到了刘邦的重用,成为一代开国名臣。与其说是刘邦成全了他们,还不如说是刘邦善于用人,因为没有他的充分信任,怎么能得到他们的忠心拥护。最终,刘邦在张良、陈平、萧何、韩信等文臣良将的辅佐下,西进关中,亡秦灭楚,统一中国,创建了雄汉伟业,奠定了汉家一统的盛世王朝局面。明太祖朱元璋被认为是历代皇帝中最为寒苦、也是最能勤谨守业的皇帝。他身上特有的平民气质一直伴随着他的君王生涯。朱元璋少时,父母亲人因瘟疫在半月间相继逝世,生计所迫,他不得已入皇觉寺做行童,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17岁时离开寺院托钵流浪。25岁时朱元璋投入红巾军首领郭子兴部,身经数百战,在攻下南京后运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逐渐壮大军力,先后击破陈友谅、张士诚部,于1368年建立大明。朱元璋称帝后半年,部下徐达率北伐军攻克大都,灭元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采取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措施,改革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他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负责,调整军事机构,推行科举制度,加强法制。这些举措大大加强了皇帝的统治,成为中央集权的典范。草根(grassroots)一说,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当时美国正沉浸于淘金狂潮之中。社会传言,在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土地下面蕴藏着丰富的黄金。后来“草根”一说被引入到了社会学领域,“草根”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从历史来看,草根的力量无疑具有颠覆性。正是那些出身草根的政治人物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至于本书探讨的创业领域,平凡的人同样能展现非凡的创造力。中关村的崛起——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曾经有过三次波澜壮阔的创业浪潮,前两波创业潮都和一位伟人有关,邓小平的两次“南巡”分别触发了1984年、1992年的“下海热”,1984年甚至被尊称为“中国公司元年”,王石、张瑞敏、柳传志等都在这一年下海创业,这三位创办的万科、海尔、联想日后都成为中国的“标杆性企业”。1999年,互联网触发了第三次创业浪潮,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新经济与传统行业开始走向“妥协”,结成联盟关系。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的30年必然成就一大批创业英雄“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最成功的企业无不产生于这一时期。通过这些各具传奇故事的创业人物,可以看出伟大时代之于人的深刻烙印,也可以看出人之于伟大时代的坚实基奠,那是相互激荡、相互磨砺的关系。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在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也就是说,国家鼓励平民创业,并在制度上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环境,在创业过程中给予真正创业者大力的支持。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上共有18家中外创投机构新设23只创投基金,其中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创投资本高达22.64亿美元;同时,有116家企业得到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已披露金额达到9.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73.1%和124.5%。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