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镇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方案浅谈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们就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结合XX县区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与大家一起探讨,积极推进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XX县区地处皖XX县区,下辖三乡四镇及一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近10万,其中农村人口8.33万余,占全区总人口的83%以上。近年来,该区大力实施“工业立区、农业稳区、开放强区”发展战略,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加重,乡镇基层平台建设日趋重要。辖区内3个社区、51个行政村共聘请55名劳动保障助理员,从而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为统筹城乡就业和延伸基层社会保障平台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该区按照“整合资源,重心下移,夯实基础,规范运行”的原则,全力打造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一、主要特色一是落实编制,组建机构,做到有人办事。严格按照省、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求,完善人员编制“软环境”建设。该区2003年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在街道社区设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站),2004年在各乡镇就挂牌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每个所配备2名工作人员。区委、政府在2007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充分考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印发的《XX县区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徽发"2007"35号)中要求各乡镇政务中心设立劳动保障工作岗位,全额事业编制2人,2008年元月区编委下文进一步明确乡镇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人由乡镇确定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兼任。全区共配备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14名。工作人员通过市培训考试持证上岗,其中7人今年获得助理职业指导师资格。同时该区在51个行政村各聘请了1名劳动保障助理员,第1页共4页从而形成覆盖全区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二是因地制宜,落实场地,做到有地方办事。结合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完善了办公“硬环境”建设。区委、区政府要求有政务大厅的办公面积不得少于40平方米,没有政务大厅的必须要有一间专门办公室对外服务,并加挂企业招用工报名点明显标牌,配置了办公桌椅、档案柜、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区乡镇两级财政每年给予每个平台1万元工作经费,保证办公需求。三是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做到按章办事。各街道、乡镇、社区的工作平台明确了工作职责和服务项目,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服务项目》、《服务承诺》、《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图》等规章制度,并全部公布上墙,基本实现了劳动保障工作规范化。同时在就业服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保险、站所建设四大类进行考核,以制度规范行为,用业绩考核成效。二、主要成效一是摸清底数,完善台帐。各乡镇、社区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外出务工情况、有意向外出务工情况、职业技能情况、企业离(退)休人员、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等调查登记,摸清了农村劳动力的家庭情况、就业愿望、技能水平等信息,分别填制《求职登记表》、《特殊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情况登记表》、《劳务输出人员情况登记表》、《职业介绍人员情况表》等七类基础台帐,实行动态化管理。据统计全区在外务工人员2.5万人,大部分在江、浙、沪等沿海发达城市。二是帮助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缓解企业“招工难”问题。各村级劳动保障助理员对农村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的劳动者进行动态登记,提供用工信息、用工咨询、用工劝导。在街道、社区、乡镇平台设立了“企业用工招聘站”,进行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的报名登记,有效缓解了该区的“招工难”问题。三是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专项技能短训班。该区服装、纺第2页共4页织企业用工尤为短缺,为解决这一矛盾,区里统一组织,开设服装纺织专业培训班,由村级劳动保障助理员每月至少组织一人参加,已成功开设四期,培训学员211名,合格结业154名,就地就业130名。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及政府促进职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劳动者就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