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课时)陈薇[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了解写作背景1、(板书:长征),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红军遭遇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历时一年,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3、(板书:七律)齐读课题。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七律是体裁。二、初读,感受长征艰难1、听课文范读,说说你听出了什么。2、自读全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释疑。3、指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相机出现“远征难”、“万水千山”5、对此,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相机出现“不怕”“只等闲”6、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意思,指导朗读。三、品读,体会“不怕”气概1、首联两句总领全文。红军是怎样“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呢?默读颔联和颈联和尾联。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三联写了什么。2、红军在长征中走过了“千山万水”,遇到了“千难万险”,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样五个困难?3、自读二、三、四联,从哪些词语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4、交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连绵起伏,绵延不绝,重峦叠嶂)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怎样的,你从中看出什么?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4.“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