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境教育是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中小学环境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我在思品德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一)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如荒漠扩大,土地沙化,全球气候出现异常等现象,都说明恶劣的环境正在威胁着我们人类自己。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也一直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二)思想品德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思想品德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三)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二、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思想品德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一)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二)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三)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三、尝试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一)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二)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球的叹息》一课时,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会叹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是人类过度开发和任意破坏才造成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参与进去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行之有效,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三)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