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素养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小学语文作为思想性、工具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学,必须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使语言文字的训练素质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使语言文字的训练素质化的:一、训练的内容综合化以往的应试教育,小学语文训练内容的重点是知识,且主要是具体的知识,如熟悉大量词汇的一般意义等。而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则主要让学生识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则大多停留在记忆水平。因此,语文训练的内容单调,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训练的内容综合化,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训练内容丰富,训练到位。内容包括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基本能力的训练均要到位。基础知识的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和学科领域中普通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水平,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和基础性较强的小学语文的一般学科能力,例如能写一手端正美观的字,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能大方流畅地说话等。二是将字词句篇等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综合起来训练,甚至把语文素质和学生的其它方面素质结合起来训练。例如我们在训练中一题多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训练形式的多样化训练内容的综合化得以实现,必须借助于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首先,就某个单项的语文能力而言,它本身就是由几方面的能力构成,每方面的能力的训练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必须综合起来训练,例如,听话能力,由辨音识义能力、记忆整合能力、理解语义能力和评判话语能力等四方面能力组成。这四方面能力都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加以训练强化,从而整合成听话能力。听话行为是一种输入信息的“隐形”技能,难以观测,只有依靠听话者输出信息才能检验效果。所以,完整的听话训练应该是“(说者)输出——(听者)输入——(听者)输出”方式。而这种方式又必须是多样的,例:读(说)——听——记,读(说)——听——述,问——听——答,读(说)——听——测,读(说)——听——评等等。再例如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能力时,我们采用了让学生加提示语,加语气词或配以手势等体态语言等多种形式训练。其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与其它知识能力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把它们结合起来训练,往往会收到“l+1>2”的效果。三、训练过程的自主化训练内容的综合化和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会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必须研究训练过程。如果我们在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且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如何使训练过程自主化呢?首先,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相信学生能学好,大胆放心地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训练。教学中不能根据教师的意愿强迫学生学,不能由教师带着教材带着教案甚至是带着问题及问题的答案走向学生,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教师事先设定的“圈套”。而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训练,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问题,让学生来教学生,教师起一个“导”的作用。例如在中高年级教学生字,用不着一个一个教,而是让学生先预习,在课堂上交流,向同学们介绍自己通过预习已理解的词语,提出尚不理解的词语。再如我们用“议读法”教学课文,不再一句一句地分析,一个词一个词地解释,而是让学生试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内容该怎样来读,再练着读一读,并议一议为什么这样读,最后根据讨论结果,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能有感情地读出来了,语感能力强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难道还担心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不理解吗?其次,我们必须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相信自己能学好的积极情感和克服学习中一切困难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等。这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