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是我的孩子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也是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作为一个一线老师,以前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这简直是一句屁话,我还经常以班级中的某某来举例说明,谁说的这句话,让他来教教看。但是,暑假发生在我儿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想法:暑假带着儿子去练习轮滑。同期的孩子3天就下草地,5、6天就能快速滑行。我的儿子5天了还在草地,近10天还只能小心翼翼的慢走,教练教的技术要领怎么都学不会。但是,不管怎么样,我在边上一直给予他鼓励:真棒!才学几天就能这样,太了不起了。很不错哦,继续努力一定会更棒的……同时,我还不时给他竖起大拇指,不时作出加油的动作。我的不断鼓励,以至于他自我感觉也是良好的,在场中练习的时候也会不时的冲我竖起大拇指,遇见熟人也会自豪的跟他们分享他练习的成果……儿子所有的这些表现,让我充满了感慨。作为一个母亲,即使他的表现跟同期的同学相比是那么糟糕,我也从未放弃过,也从未吝啬过我的表扬与鼓励,所以,他是充满自信的,并始终认为“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行!”同时,作为一个教师,我也在反思:在我的班级中有没有这样的孩子?面对他们,我是不是也向对待我自己的孩子那样来对待他们?我是不是做得足够好了答案并不是乐观的。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容易成分数上来考量这个学生可不可教,这实际上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实际上任何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要承认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过教育使他成长进步的,不是“朽木不可雕”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教好”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千差万别,让他们思想学习各个方面都齐步走,是不可能的。就短期说,只要每个学生都在他们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就长期说,教的学生部分成为优秀人才,多数成为合格公民,就应该被认为是“教好”了。如果在教学中把每一个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教。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困难学生没有取得自己期望的进步,我们是不是可以反思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及时总结提高,并选择更合适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