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班幼儿分离焦虑及缓解措施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幼儿往往因为对周围某事和物感到紧张或不安所作的反应。幼儿分离了自己的家人,周围的环境变的陌生,小朋友也是陌生的,他那受惊的眼神和不安的表情,反而哭闹的更凶、更强烈。他们失去了感情依托,打乱了他的依恋,从而产生了分离焦虑。观察表明,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其主要与幼儿个人的气质有关,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为暴躁型、二为波动型、三为恋亲型。具体表现如下:暴躁型的孩子:一般脾气急躁,但他们比较爽快、干脆,适的孩子应能力较强,闹过之后很快能平静下来。如佳新小朋友入园第一天,我刚接过他时,他就又哭又跳的,还用小脚踢我呢!然而半小时不到,他就安静下来了,并且没有反覆的现象。波动型的孩子:一般较情绪化,容易被新的环境所吸引,但时间不长又想回家了。如:婷婷小朋友入园第一天,她妈妈带她来园时,她并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哭哭啼啼的,而是好奇地玩起桌子上的积木,然后东走走,西看看。过了一段时间,她觉得幼儿园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好玩,于是刚才她那甜甜的笑容顿时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哭着要回家。恋亲型的孩子:独立性较差,一般在家都得到父母和长辈过分的宠爱,他们极不愿意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了,不能独立地过集体生活,我班的欣怡小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她第一天来园,未进班就哭得像个泪人似的,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她妈妈也不放心的样子,对她说“你别哭,我再陪你一会儿。”此时,她的哭声稍稍停息,当她妈妈看她不哭准备离开。现代医学表明,不良的情绪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他会造成人心态失衡,还会促发加重许多疾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与家长分离焦虑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多种方法来缓解幼儿的情绪,在实践研究中,我与幼儿园的老师探究了幼儿与家长分离的原因,归纳了几种分离焦虑的体会。一、幼儿与家长分离的原因在对幼儿与家长分离研究中发现,就理论而言,主要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关。而就实践而言,主要与环境的变化,教师的态度,家长的教育与幼儿自身的素质有关。(一)从理论层面分析幼儿与家长分离焦虑的出现,主要与三方面重要认知能力有关:1、记忆的能力;2、比较过去与现代的能力;3、可能会发生事件的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记忆力的提高,当母亲离开后,幼儿的记忆中便能产生以前妈妈在场的图式:“妈妈还不来”“我的好妈妈”。所以幼儿就哭得更强烈。另外,与情境的变化有关。幼儿哭闹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周围事物感到陌生,和陌生人在一起他们就更感到不安和焦虑。(二)从实践层面分析1、环境的变化。幼儿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还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吃、住、行与家都不一样,在幼儿园有限制和要求,入睡的床与不一样,吃饭也有要求,这些变化让幼儿深感离家的痛苦,这样的环境和心理的变化造成了幼儿思念家的情绪,他们就会产生情绪的流露:哭闹、厌食、悲伤等。2、教师如果对幼儿哭闹、沉默寡言以粗暴训斥、恐吓来终止,常以长者自居,力求“师道”的刻板形象,随意的指评,惩罚幼儿,这样会加深幼儿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增加了幼儿的恐惧心理。3、是家长的因素。在调查和访谈中得知,由于家长的溺爱,幼儿在家吃饭不自己吃,由家长强迫着喂。自理能力差,做事依赖家人,独立性差,动作迟缓,家长干涉过多,不允许和其他幼儿交流,导致幼儿社会性发展缓慢,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就是放心不下,迟迟不愿离去,亲亲,抱抱依依不舍,更有甚者与幼儿一起哭。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就给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教训你。”家长还把老师比做“大老虎”,小朋友听后就诱发他紧张、犹豫的心理。4、幼儿自身因素造成。幼儿自身独立自理能力欠缺。例:午睡时,不能自己脱衣服;盥洗时,不能自己整理衣裤。这时的幼儿常常会表现出无奈和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