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两个转变构建和谐新农村按新公共管理的要求,乡镇作为农村基层公共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效益与公平的最大均衡。根据建设法制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效能型政府的政府再造要求和新时期农村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对乡镇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从传统的管理型、高成本低效率政府向服务型、低成本高效率政府转变,并以此为契机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一、要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乡镇政府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角色转变,必须做到四“变”。一是要变指令为引导。以往,有些乡镇的服务是指令性、命令式、强制性的,一讲服务就是收费,教育农民就是罚款。不从实际入手,不看对象,不顾群众愿不愿意,采取“一刀切”式服务。表面上看是服务到家,实际上是以行政命令代替了服务,损害了群众利益,僵化了党同劳动人民的干群关系。在为农民服务上,不能搞强迫,不得越俎代刨,要根据不同的市场主体、适应不同服务对象,给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农民自主决定。二是要变单一性为全方位。当前,一些乡镇服务的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认为服务就是农忙时帮助农民种地,扶贫就送点钱物,科技下乡就送两本书。这样的服务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助长了一些干部的不作为,乡镇服务职能也无法落到实处。要抓住农民急需解决的信息、技术、资金、产品销售等关键问题开展服务;要传授给农村一些实用的致富技能;所以乡镇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主动承担起服务的组织协调责任,积极探索涉农部门的全员服务、龙头企业的牵动服务、科技实体的辐射服务、中介组织的专项服务,走一条多渠道、多角度、立体化服务的路子。三是要变不动为互动。有些乡镇服务纸上谈兵,不深入基层调研,是干部坐在屋里计划出来的,领导坐在办公室拍脑门拍出来的,不切实际、不重实效。有的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搞门面工程、政绩工程,贪大贪全,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跟农民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不相符合;有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为了上规模、第1页共3页上档次,整齐划一,不搞市场调查,乡村指定地块,以减免税费为条件,自行决定种“千亩菜”、“万亩果”,有了成绩是干部的,遇到风险农民扛上。农民对这种服务“不感冒”。因此,我们乡镇工作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经过充分科学论证,按照市场规律、市场需求和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因地制谊确定服务项目;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决策、选择行动路径,以契约方式,实现干部与群众互动。四是要变无度为有度。一些乡镇干部一讲服务就大包大揽,既当“爹”又当“妈”,名曰服务,实则包办。这样的服务,不但群众不愿意接受,而且容易引发农村的大量纠纷。乡镇干部是有限的,服务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什么服务都揽下来,不但服务不了,也服务不好。所以,乡镇要将由市场提供的服务放手让市场去提供,将重点放在市场,该由乡镇服务的主动承担决不推萎。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大力兴办科技实体服务、农村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延伸服务的网落和触角,把乡镇有限的服务能力再放大,进而满足农民各种各样服务需求,为农村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要实现高成本低效率政府向低成本高效率政府转变乡镇职能的转变是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新时期农业发展需要、农村工作需要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在转变工作作风、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要在转变工作作风上下功夫。乡镇干部必须改变以往工作中“吃大锅饭”不作为的现象,树立奋发有为理念,在思想上要有超前意识,与时俱进;在行动上要有创新勇气,锐意进取;在知识结构上要不断更新,善于学习;在业务水平上要积极提升,不断探索。因此,乡镇干部要苦修内功,造就一身一专多能的本领,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能手、处理农村纠纷问题的理手、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