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爱莲说》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二、体裁点击:“说”:一种既可以议论为主,又可以记叙或描写为主的文体,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以议论为主的如韩愈《师说》,以记叙为主的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描写抒情为主的如周敦颐《爱莲说》。【导学流程】一、感知莲之韵:(外在美)1、自由读文。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2、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注意下列重点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思考下列问题(1)、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莲,花之君子者也。二、探究莲之魂:(内在美)1、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与揭示君子品质的句子连线。莲君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不攀附权贵中通外直独立高洁不蔓不枝美名远扬香远益清纯真自然不显媚态亭亭净植内心通达行为正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尊敬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花象征感情作用莲花花之君子者赞美主旨(周敦颐)菊花花之隐逸者惋惜正衬(陶渊明)牡丹花之富贵者讽刺反衬(世人)托物言志→高洁志趣【堂测堂练】1、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因为它------”的句式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