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五《故乡》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二、作者名片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等。三、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个性调整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所以不要把《故乡》中的“我”这一艺术形象与鲁迅等同起来。四、熟读积累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并把重要字词及词义整理在学习手册上。(不少于30个)2.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划出你最欣赏的细节描写语句,在组内交流,并讲讲自己选择的理由。【活动方案】活动1:自由读文,检测字词读音,并请你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阴晦()瓦楞()胯()下獾()猪秕()谷髀()嗤()笑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弶()潮汛()(自主完成拼音、思考问题→组长红笔批阅、自行订正→小组讨论并口头汇报课文内容的概括)活动2:自由朗读,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小说以为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即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第二部分(6—77段):一层(6—8段):二层(9—33段):三层(34—52段):四层(53—77段)第三部分(78—88段):(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以上填空→组内交流修正→全组小黑板展示)活动3: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自己思考→组内交流→小组汇总→分工展示)课堂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