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教学目标:1.识记和理解:知道我国实施的再就业工程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记住国家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提出的“两个确保”。知道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人们就业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我国初步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典型历史图片,讲述典型事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采取分组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分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与意识。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评价,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与基本方案的能力。通过设计课后延伸内容与问题,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调查、拓展知识,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过程:典型事例导入→现状问题设计→讲、评、讨论解决问题→归纳升华认识方法: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课前的社会访谈、调查)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认识打破“铁饭碗”、“下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努力学习,积极面对社会竞争与挑战。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职工离退休、失业、就医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二、教学资源:1、与就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等。2、我国关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些政策、法规文件。3、所在地区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所等地方的情况。4、自己身边的家庭亲属、邻居等就业情况。三、教学过程实施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安排学生事先去进行一些社会访谈、调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近年来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些主要内容。(一)导入新课1、什么叫“大锅饭”、“铁饭碗”?它有哪些好处和不利?学生简要回答问题或谈自己的感想、认识。2、“下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你怎样看待“下岗”?学生简要回答问题或谈自己的感想、认识。教师:“大锅饭”、“铁饭碗”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改革的深化,调整企业结构、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分流等现象出现,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又该如何解决改革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由此导入新课。(二)学习过程1、劳动就业制度的变化(1)录像展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企业里职工吃“大锅饭”,端“铁饭碗”的状况。国有企业改革后,丢掉“铁饭碗”,职工下岗后面临的工作、生活状况。(有条件的学校可设计多媒体展示,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文字资料、图片等展示相关内容。)(2)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看资料讨论:①“大锅饭”、“铁饭碗”要不要打破?为什么?②端掉“大锅饭”、“铁饭碗”后你(学生)怎样安置大量的下岗分流的职工?③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后该建立什么样的竞争淘汰机制?(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设计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①这些方法的共同依据是什么?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党和国家为实现我国就业制度转变,逐步建立了什么样的就业机制?③如果你们作为国家或省市领导人,你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下岗职工问题?(4)在设计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自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立新的就业制度是改革发展的必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加深对持证上岗、培训、招聘的理解。同时,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发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5)子目过渡: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就业制度的变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此提出问题,“下岗职工在再就业前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其生活该如何保障?”、“子女入学的费用该如何解决?”、“在私营个体等非公制经济实体中就业的职工,退休后没有退休金的情况下该如何生活?”、“在取消公费医疗后,职工生病后需要大量的医疗费时该怎么办?”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