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学习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民族区域制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P85-P89)1.内容:这一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全国已成立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2.作用: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P91-P95)(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3.内涵:“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回归进程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成为现实。2.意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P104-P109)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2.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与会国家接受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倡议,表现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精神,(二)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1.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中美、中日建交1.中美建交(1)尼克松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同意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2)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2.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四)全方位的外交政策1.注重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2.积极参与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的活动(1)1994年在印尼亚太经合(APEC)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提出提出了五项原则。(2)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