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村医疗救助工作意见一、基本原则(一)农村医疗救助是政府采取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予以适当医疗救助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应遵循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救助水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衔接,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原则。二、救助对象农村医疗救助主要有以下对象:(一)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并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的农村五保户。(二)经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并发给《农村低保金领权延》或《农村社会救济证》的农村特困户。(三)经县级民政部门确认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四)市政府规定应予救助的其他农村贫困居民。三、救助办法及标准(一)对确定的医疗救助对象每年每人补助10元。在已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资助其参加当地新型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将补助资金纳入到医疗救助资金总额中,统筹使用。(二)救助资金除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和对五保户按每年每人50元标准给予门诊补助外,剩余资金作为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三)救助对象患有下列疾病的,可申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1.患有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并进行定期血透、腹透的;2.各种恶性肿瘤;3.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第1页共4页4.重症肝炎及并发症;5.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抢救或手术治疗的;6.严重脑血栓急性发作住院抢救治疗的;7.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的;8.市政府确定需救助的其他重大疾病。(四)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标准原则上按个人应承担的医药费部分(扣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保险赔付、社会捐赠部分)的40%予以救助,但每人每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2000元。(五)申请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金,由本人或户主持有关证件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含辖有农业人口的街道办事处,下同)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户籍证明、《农村五保供养证》、《农村低保金领取证》或《农村社会救济证》、市或县级政府指定医院的诊断书和医疗收费发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助证明、保险理赔证明、社会捐助情况证明等);乡(镇)政府调查核实后,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批准后,报市民政局备案。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及时办理审批手续;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要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六)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金由县级财政部门实行集中支付。已经采取治疗措施的可直接支付给申请者个人;已确诊患有重大疾病,但因无力支付医疗费、尚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可申请救助,获得批准后到定点医院接受治疗,救助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定点医院或定点药店。四、资金来源农村医疗救助资金来源以政府出资为主,以从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和社会捐助为辅。政府出资部分由市、县级财政部门筹集。五、资金管理(一)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编制农村医疗救助资金、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和实际救助需求,及时将资金划拨到民政部门。第2页共4页(二)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实行单独核算,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结余资金转入下年使用,不得挤占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各级民政部门要按规定向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报送资金使用情况及决算报告。(三)鼓励社会各界为农村医疗救助捐赠,由民政部门统一接收,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全部用于农村医疗救助。(四)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以及救助对象、救助金额等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各级民政、财政、卫生部门要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同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五)对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私分、贪污医疗救助金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故意虚报有关数字和情况骗取上级补助的,除责令其立即纠正外,要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