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学案一、课前预习:1.字词注音滁()壑()琅琊()潺()酿()僧()辄()霏()暝()朝()而往伛偻()洌()蔌()射者中()弈()觥筹()翳()2.反复朗读课文二、课堂学习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时年40岁。醉翁亭,在今滁县西南七里。欧阳修: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二)检查朗读课文情况。1.学生试读课文。要求:放声读书。2.学生互读课文。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3.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4.反复练习诵读。第二课时(三)、疏通全文大意。1.四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2.集体解决疑难。3.整理重点字词、句子。(四)内容理解:1.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3.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第三课时一、基础知识训练1.加点字的注音。林壑()尤美觥()筹交错林霏()开树林阴翳()泉香而酒洌()岩穴暝()伛偻()提携()蔚()然而深秀山肴野蔌()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酿()泉为酒2.填空:①《醉翁亭记》作者自号醉翁,又号,代文学家。②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3.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类的项是()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C.水落而石出者D.溪深而鱼肥4.解释下列加点字:①野芳发而幽香()②日出而林霏开()③苍颜白发()④伛偻提携()5.选文第①段先写朝暮之景,再写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第二段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醉。6.选文第一节中有一个常用的成语是,现在常用来比喻。7.下面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者/休于树B.颓然乎/其间者C.野芳发/而幽香D.四时之景/不同8.翻译下列的句子云归而岩穴暝宴酣之乐,非丝非竹9.选文末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醉应有两层含义,应怎样理解。二、比较阅读醉翁亭记(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丰乐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佳木秀而繁阴(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4、乙文中,作者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语句回答)5、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6、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