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分析课程标准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概况;认识“求同存异”方针;归纳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阅读各类素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学习习惯,在归纳知识的同时提升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与国际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通过了解周恩来在外交上的成绩认识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教学重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为什么说“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教学过程设计PPT展示周恩来两张照片,你认识图片中的人物吗?图片中的人物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冰心称他是:20世纪十亿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习近平总书记对他高度赞扬: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他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博学睿智、反应敏捷、幽默风趣,留下了众多外交趣闻。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取得与他密切相关。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这位杰出外交家的脚印,来看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那艰难岁月里,他是如何在敌意重重的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开局面,赢得国际声誉的。(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周恩来的熟悉直接引入新课,以周恩来杰出的才华与外交风范,引导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兴趣,进入本课学习)分组探究(课前按学生位置分三大探究小组,每组推选2名汇总发言的同学,展示每个小组探究的问题)第一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第二组: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总结取得的外交成就。第三组:探讨外交政策确立的目的和外交成就带来的影响。(设计意图:明确探究问题,鼓励学生都参与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去。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合作精神)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给学生2—3分钟阅读时间)。接着播放视频《周恩来外交风云》(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教材,看视频。用多媒体独有的优势,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直接的刺激,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多样化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在不同类型素材中,提炼信息,归纳知识的能力)看完视频后,给2—3分钟左右的时间,各个小组自我探究、讨论、总结本组问题。回顾历史(提出两个问题,请同学思考)问题1:回顾古代中国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如汉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交流、唐朝中外交往、明朝郑和下西洋等,简单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特征。学生思考后,基本能回答出开明、开放、和平。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出当时国家政权处于独立自主的状态,从而得出完整答案。问题2:近代从《南京条约》的签订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中国近代外交有何特征?回忆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及在外交上频频受挫,总结得出当时的外交特征:不平等性,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国家不独立,导致外交上无自主权。最后上升到认知高度,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设计意图:在对旧知回忆、复习的基础上,提升高度、归纳概括,得出认知。认识到:中国古代开明开放的外交是建立在当时政权独立、自主,国力强大的基础之上的;近代外交上的屈辱、不平等,是由于我国当时国力落后,半殖民地的地位导致外交上无自主权。最终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结论。同时使学生形成认知:外交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实力、地位在国际上的表现。为后面的学习和理解外交与国力的关系打下基础。突破本课难点)1.实现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前提请第二小组的同学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PT展示标题)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回答:实现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