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备课时间____周星期_____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周星期需课时课题《春江花月夜》阅读评价组别组长组员班级评价教师评价12345678展示次数终结评价展示质量一、阅读目标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运用具体的形象诗意地表情达意。二、目标链接一、何为意象诗歌总是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就是诗歌中描写的事物,即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它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情感之所以复杂而流动,是因为诗中有十个意象,构成四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树”、“乌鸦”三个形象形成;第二幅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形象组成;第三幅画面“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形象组成;第四幅画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这四幅图景相对独立,但联系起来。又综合成一个总的中心(意味):“秋思”。二、意象的作用诗歌有了意象,才使感情具体化。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绝句通过描述性的意象“空山”、“返景”、“深林”、“青苔”等渲染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气氛,其中渗透了作者追求自然美的思想感情和以画意入诗的审美情趣。三、阅读过程作家及作品常识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备受后世称誉,闻一多先生曾誉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教学过程设计1.识记字形字音芳甸(diàn)霰(xiàn)汀(tīng)皎皎(jiǎo)扁(piān)砧(zhēn)2.在课本上勾画出你没有掌握的或重要的字词(含注音、读音)。(1)我勾画出的字词是:(2)小组解读后补充的字词是:(3)小组内矫正性领读、自由读、齐读所勾画出的字词。3.通读全诗,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1.题目写了哪些意象,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围绕这个主要的意象,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简要概括。春、江、花、月、夜,主要围绕“月”这个意象来写,写了月下之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2.抓住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意象,说说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略)3.新语文实践活动。借助“月”的意象完成一部作品,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条短信,也可以是一篇短文。(略)(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四)紧扣目标发展扩读(10分钟)环节要求:对应目标方法迁移扩读增量发展能力阅读《游子思归》,完成下列各题。游子思归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五)矫正评价能力测读(15分钟)环节要求:自我作答组内小结准确表述待师应证1.读《游子思归》并思考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25分)答:(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3)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