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三江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人教新课标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2、能够准确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点拨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隶(lì)曾(céng)啼(tí)邑(yì)扳(pān)谒(yè)泯(mǐn)2、自读课文,试用“/”划分句子节奏。3、查资料,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作者:,字介甫,晚号也被称为王文公;是(朝代)家、家和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唐宋八大家有:柳宗元、韩愈、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昕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三遍,学生齐读。2、疏通文意。①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写出不懂之处,小组探讨或询问老师。②归纳文言现象:一词多义: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余闻之也久前时之闻其诗以养父母宾客其父并自为其名并驱如故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父利其然泯然众人贤于材人于厅事之东北角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夫起大呼忽啼求之(指书写工具)贤于材人远矣(表示比较,比)借旁近与之(指方仲永)于环谒于邑人(在)传一乡秀才观之(指方仲永的诗)则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从)邑人奇之(指仲永的作诗才能)之余闻之也久(指方仲永五岁能作诗这件事)受之天(指仲永通达聪慧的资质)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仲永之通悟(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词语活用:忽啼求之父异焉父利其然宾客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今判断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今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今。通假字并释义。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题目“伤仲永”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3、文章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讲了什么道理?议论,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4、文章的写作特色:(1)、立意上,寓理于事(2)选材上,见闻交织(3)剪裁上,详略有序(4)表达上,叙议结合(5)手法上,先扬后抑四、拓展延伸: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