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诗词八首----《春》学习目标1.知识能力:了解作者艾青的相关常识2.过程方法:反复诵读,识记并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学习本文用词的精当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为社会、为国家尽责的责任心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法选择参与式教学法、指导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学幻灯片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22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1.导语:1931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被敌人杀害(现在上海华龙)。艾青听到后,气愤异常,于是写下此诗以纪念为国牺牲的烈士。板题:春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学法导航)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中的“导航塔”内容,了解作者、相关背景;2.反复诵读诗歌,识记并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学习本文用词的精当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1.了解作者: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克阿、林壁等。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他的诗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北方》、《向太阳》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2.背景介绍(见课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出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4.阅读《配套练习》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1.学生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3.看幻灯片,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4.学生依据练习册中对作者的介绍以及收集到的资料掌握(二)自由朗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寡(guǎ)妇咽(yè)泣舐(shì)吮(shǔn)墓窟(kū)点缀(zhuì)蓓(bèi)蕾(lěi)2.全班齐读,感知文章内容点拨:文章通过对华龙这个地方的桃花的描述,写了烈士的血不会白流,他们的精神将化作战胜黑暗的力量。这里盛开的桃花,是社会解放的象征,表达作者必胜的信念。5.检查预习情况,识记生字生词作者及写作背景5.学生查阅工具书和教辅资料,掌握文中生字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研读课文(再次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把土地比作野兽是否得当?点拨: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这只野兽它要舔舐血液——“年轻人的”“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2.“顽强的人之子”指什么?(革命烈士。)3.本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那句?点拨:“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这一思想,更集中地点了出来。(四)诗歌赏析1.内容赏析: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一开始,诗人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春”,点出了“桃花”,这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春天,就有桃花开放。虚写:这“春天”,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当然,光看这两句,还看不出这种象征意义,只有随着下面展开的诗句,才能了然。“桃花”与“血迹”的联系,是诗人构思的关键,也是这首诗成功的关键。2.修辞赏析在诗中,华龙烈士的鲜血被喻为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华龙的春天,其实就是烈士的春天,其实就是华龙的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春天,这样的春的代价是惨重的,这样的春天也是悲壮而刻骨铭心的;这里的春是一种象征,是因烈士的血、烈士的灵魂以及作者的真切感悟而存在的一种象征,春其实就是烈士血。对于处在光明的春天中的我们读到此诗时理应明白“春”所蕴涵的深意,从而想到我们应该对烈士们做些什么。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第二题6.指导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