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9课题莫泊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2、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能力目标1、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2、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3、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重点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2、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难点1、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设计一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新课设计二:师:(展示百元大钞)同学们,看一下,我手中拿的是什么?生:一百元钱。师:我们生活中能离开钱吗?生:不能。师:我们的生活中虽然离不开钱,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你们能举例说明吗?生:友情、亲情、食物、理想、知识……师: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个与“金钱”有关的故事。(板书:我的叔叔于勒)二、作者介绍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三、课文分析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四、层次分析第一部分:(1—4)盼第二部分:(5—19)赞第三部分:(20—47)见第四部分:(48—49)躲五、品察细节。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板书:于勒:穷―――富―――穷菲利普夫妇:撵―――盼―――躲(5)布置作业一、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于勒?二、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三、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第二课时一、承前导入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二、讲析一、二部分1、指读第一部分2、讲析并板书(1)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二②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