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准备:1.杜甫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其中《三吏》是、、,《三别》是、、.2.杜甫,字,朝的伟大诗人,后人称他为,他和并称为“李杜”.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岱宗未了搔更短石壕逾墙不胜簪长已老妪邺城戍决眦邺城幽咽问题探究:1、《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作品,诗中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全诗可分几层?是切着哪个字写的?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是实写?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阴阳割昏晓”一句哪个字用得好?“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什么深刻含义?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4、这首诗是律诗吗?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5、《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愈烧愈炽,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6、《石壕吏》从体裁看是什么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什么诗?内容主体是什么?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叙事诗(又带有抒情色彩)。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7、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什么样的思想?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8、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9、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为什么?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对老妇则用明写。其实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我的收获: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①《望岳》选自《杜工部集_》。作者_杜甫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泰山_、西岳_华山__、南岳_衡山__。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五言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叙事___诗。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