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伤仲永》是语文七年级上华东师大版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成长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本文通过了解“神童”方仲永的成长足迹,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设计理念】通过朗读尽力挖掘文章美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丰富文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特别是要注重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随笔,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学情分析】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特别是在当今的优生优育政策下,本来就没有笨孩子,所以学好本文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特别喜欢情节有趣的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法上多予以指导。三、教学目标:【知识】①弄清“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现象;②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力】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地翻译课文;②学习本文寓理于事的写法。【方法】故事导入法、讨论及多媒体教学法。【途径】通过导入——朗读——品析——欣赏——拓展,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情感评价】理解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以及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含的道理。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六、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能理清文章的结构。七、教学过程:教学板块一:故事导课,简介作者,解释文题。(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在当时获的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渐渐长大以后,他的文章没以前写的好了。“江郎”何以“才尽”?一是由于其步入仕途,二是地位环境的变化,使他脱离了群众,远离了写作的源泉,最终导致养尊处优,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江朗才尽”。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满足现有的成就,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教学板块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借助幻灯片逐个分析)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教学板块三:理清结构,品析课文。(幻灯演示发展阶段)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