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原来,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时的情景。正是像火车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出现原因及作用是什么?2.有线电报出现时间及作用是什么?3.简述文化生活的变迁情况。4.说出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1)出现原因: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英国用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2)作用: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2.有线电报:(1)出现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后。(2)作用:①利于商人传达生意信息。②利于记者进行新闻报道。③利于百姓之间的联系。3.<1>照相和电影的传入:(1)传入时间:照相:19世纪40年代;电影:19世纪90年代。(2)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①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③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3)作用: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②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2>新闻报纸的出现:(1)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1872年诞生在上海的《申报》。(2)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①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②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③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3)作用:获取信息,了解社会。<3>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1)著名印刷机构: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2)地位: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3)作用:利于信息的传播。4.(1)变化原因: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2)变化表现:①束装: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②礼节: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③称谓: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预设问题:1.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你知道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娱乐、节日等方面哪些是从西方传来的吗?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3.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5.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1.新旧交通运输工具的比较:我国古代水、陆交通运输工具有木船、马车、手推车和轿子等。隋唐时,我国出现了高达五层的雄伟战舰。及至明朝,我国更出现了可以远航至西亚和东非的“宝船”。然而,这些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行进的动力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或偶尔借助于风力。人力、畜力、风力或力量有限,速度较慢或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初期,西方先后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