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案例说明“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内迁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冲突与交往,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深入了解本课重点,即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进行改革,并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然后突破难点,即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以及改革在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深远的意义,进而理解本课与隋唐的经济繁荣局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1.从十六国到北魏,北方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教师讲述:十六国时期,政权林立,北方少数民族从上到下都出现了汉化的趋势,而汉族的生活也逐渐融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中,整个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公元386年,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本过着渔猎和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在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师提问: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族拓跋部,在建立北魏后依靠什么统一的黄河流域?学生思考回答。(依靠强大的骑兵,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教师呈现以下材料提出问题:请阅读材料,谈谈北魏初期这些政策对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发挥了什么作用?在统一黄河流域后,战争减少,这些政策又会对北魏的统治产生怎样的影响?材料一:北魏初期的现象:“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材料二: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掠得的财物和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理解北魏改革的必要性。教师呈现以下材料并提出问题:阅读下列材料,请说一说你们对孝文帝的印象。材料一: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即皇帝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材料二: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三:冯太后于公元490年去世,时年49岁。冯太后死后,拓跋宏十分悲痛,五天没有好好进食,一日三餐仅吃小半碗米粥,丧服也一直不肯脱下。尽管冯太后立下遗嘱,要求丧葬从俭,但北魏孝文帝还是将她的丧礼举办得相当隆重,并表示要遵照古礼,守孝三年。在遭到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后,才勉强作罢。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孝文帝,他早已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接受了汉文化,改革顺理成章。教师补充资料并请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说说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包含在哪些方面,同时思考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和影响。材料一:公元484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以每年十月为起始。同时,对贪污行为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三: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掌握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归纳,共同小结: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实行俸禄制。经济:实行均田制。文化、生活: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以洛阳为故乡;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教师讲述:在改革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请同学们根据所知道的情况,讲一讲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平城作为都城,对北魏统治黄河流域有哪些制约;为什么迁都选择迁到洛阳;迁都是怎样完成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一是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十分困难;二是军事上,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