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板桥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荷塘月色》教案2新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教学过程】1、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生谈感受。2、出示写月的诗句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舟次中秋张煌言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3、美读五六段配乐《月光》4、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5、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⑴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⑵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⑶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描绘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⑷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⑸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6、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金志华《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⑵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⑶“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7、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8、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⑴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⑵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⑶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⑷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⑸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