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宝贵[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感受生命之美;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2、过程与方法领悟生命世界息息相关,学会用心去观察和爱惜这个美好的世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心灵的眼睛来关注和欣赏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感受世界的美好。[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与时事论坛相结合。教师制作网页。[组织形式]以校园时事论坛的形式,学生个人直接在网页上发表看法,同时也能马上看到别人的评论,和同学相互讨论。[设计意图]论坛一:痛苦的生,还是安宁的死?以2007年全国两会中的一个专题导入,能紧密联系时政,关注社会问题。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就涉及到“生命珍贵”,刚好可以在开学初把时政和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并且这一新闻引发了社会上很多人的争论,涉及到对个人生命的讨论。作为中学生这个年龄段也可以参加到讨论中去的,可以从亲情,与父母的关系这些有切身体会的方面来写,也可从对自己生命的态度方面进行评述,有较多可以发表评论之处。对于此类问题学生也会较感兴趣,所以用这个新闻导入,抓住学生兴趣的焦点,为下面的内容做好铺垫。而经过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讨论,让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达到了这课教学上知识与能力目标,即感受到生命之美,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也是对亲人负责。论坛二:生命到底可以承受多少痛苦?在对第一个讨论的材料“选择痛苦还是选择生命?”进行评论剖析之后,发现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弥足珍贵。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又选了另一个与此相类似的,但又有所不同的新闻材料。同样为疾病所困扰,同样面临艰难的抉择,阿什莉的父母选择了生命而为此付出了不可想象的代价。之所以选择这个材料是因为它也涉及到“生命珍贵”这个主题,但在这个材料中父母为了让她生存下去,为了她有更高品质的生活而被迫放弃了阿什莉其他方面的权利。从中就可以体现出生命是最珍贵的,为了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有些权利是可以放弃了。而对于这些权利放弃还是保留?各人有各人的道理,不管是哪种看法,其实都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种巨大的恩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个材料在这里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从中让学生领悟到要很用心地去爱惜这个世界的这一能力目标。论坛三:是什么让生命如此脆弱?在前面两个材料层层递进的讨论、解说之下,再来看我们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反面例子。很多人轻视自己的生命,特别是现在的大中小学生。在这里我举了几个最近发生的例子,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当别人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还是选择生存下去的时候,作为四肢健全的很多人却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和前面两个事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把学生的视线从那些遭遇不幸的人身上拉回来,关注自己身边的同龄人,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情况。借此使这节课的落脚点回到学生身上,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学步骤]1、校园时事论坛之一:痛苦的生,还是安宁的死?师:泰戈尔在诗中写道:“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诗人看来,生命的结束就如其开始,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求生是人类的本能,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一个生命只剩下痛苦,苟延残喘是否就等于尊重生命?有朝一日,艰难的生,还是安宁的死,是否将只是一个决定?我们有没有终止一个痛苦生命的权利?生(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直接在网络上发表。活动情况介绍:学生在当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看法,比如“我支持安乐死,中国人太多了”、“支持安乐死,让那些多社会没有的,甚至有害的人都安乐死去吧”……诚然,对于安乐死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去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看待问题,并且要看到假如实行安乐死会给国家带来的一些混乱,给立法上带来的不可预见的麻烦。于是我也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当中就有一部分人出来反驳这些学生的观点。这就让我发现在网络上,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我没平时在教室里上课有很大的不同,每一个学生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