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信局工作总结报告材料一、20XX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20XX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经信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抢抓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契机,扎实开展“现代化建设推进年”活动,按照“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工作主线,积极采取有效举措,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工业和信息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智慧城市建设初见成效。(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68亿元,增长11.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8亿元,增长11.8%;3、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100亿元,增长12.5%;利税810亿元,增长15%;利润500亿元,增长16.5%;4、完成工业投入1541亿元,增长16.7%,其中100个工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0.9亿元;5、企业技术中心培育。新增国家级2家,省级24家;6、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超过87,两化融合“十百千”工程累计示范企业24家,试点企业140家,超额完成任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超过300亿元,增长超40%;7、民营经济发展。新增私营企业1280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8000户;8、单位gdp能耗基本完成省下达目标。(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提振发展信心,实现工业稳定增长围绕稳增长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一是开展大走访活动。7、8月份,全市经信系统300多名机关干部对3873家规上企业开展了以“送温暖、送政策、解难题、树信心、求发展”为主题的大走访活动,实地了解项目实施、生产经营等情况,摸清企业土地存量和未来投资意向,向企业发放政策汇编1.2万余本,收集到1300多家企业反映的各类诉求1800多条,汇第1页共13页总分析后,转交各相关单位协调解决,并分别向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完成全市15个工业细分行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并对全市轨道交通、汽车、农机、工程机械、智能电网、纺织机械等产业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企业做强做大、技术改造提出政策建议;编制了《xx市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纲要(20XX)》、《xx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20XX-20XX年)》及《工作方案》,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三是实施挂钩服务。建立委领导和相关处室挂钩服务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双百”行动计划的工作机制;选派29名机关干部挂职服务企业一年;选送2名中层干部挂职服务“四个西进”。四是营造发展氛围。联合常州广播电视台举办《常州升级》明星企业家高端访谈专题节目;在《常州日报》开辟专栏,宣传特色产业和优秀企业家;召开汽车、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链企业专题座谈会,鼓励企业家坚定发展信心。2.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稳健运行一是强化运行分析。加强对重点区域、行业、企业和新增长点的跟踪监测,每月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密切关注企业发展态势、主要原辅材料价格走势,适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全年200个工业新增长点新增产值660亿元以上,确保全市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苏南第二,确保“510”做强工业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和入库税收全面完成。二是着力拓展市场。在中央电视台1套“朝闻天下”和4套“今日中国”宣传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整体提升常州工业经济形象;借助江苏产品万里行、中小企业博览会、南京软博会、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等展会,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加强重大装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42家企业新产品入选20XX年xx市智能制造装备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第二批);开展首台套推广应用对接活动,宝菱重工等12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数量全省第一。三是加强产业对接。扶持首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xx市轨道交通产业园发展,引导轨第2页共13页道交通企业参与地铁项目建设;承办全省现代农装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对接会,32家企业、150多家配套企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参加对接;推动制造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大专院校开展合作,提高产品附加值。四是促进经济合作。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共组织64家企业、行业协会等单位参加新疆、青海、吉林、重庆等省区各种对接活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