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贤侄老友之子未及而立,最近就任副县长之职,应友人命,诫之曰:把眼睛盯在工作上业务上,不要盯在别人服不服自己上。一个芝麻官,又年轻,人家没有必服的义务,不服就不服,不服也得按工作程序运转。千万不要弄几个人去搜集谁谁说了你什么什么,尤其不要自己在会上为自己辩白,不要自己出马批判对你的风言风语。你如果这样做了,就等于自己传播流言,等于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头上,等于自我出丑。不要动不动骂前任。骂前任你就给自己出了个难题:你必须处处反前任之道而行之,而且要干得比他好得多。骂前任就把自己摆在了处处与前任相比较的聚光灯下,这对你其实并不利。不要到上级面前老是说你这个县的人民多么落后,这个县的干部的素质多么低下。骂自己的部属,只能暴露你自己的无能、无知,暴露你自己既不会团结人,又发挥不了大家的积极性,一句话,暴露了你自己的不称职。不要老是到上面去呼救求援。周围十几个县都踏踏实实,就你这儿老出事,除了证明你不行又能说明什么呢?一点矛盾也不能消化,要你这个副县长做啥?不要动不动在下属面前流露对上级的不满。专门有这么一些人,窥伺着上头的矛盾,以便利用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很不正派。不要搞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的亲信,更不要走到哪里把他们带到哪里,谁也不是傻子。你那样做,在得到这十几个人的前呼后拥的同时会失去大多数。各种大原则问题,自有组织和老同志教导,我这里说的供你参考。总之,大官小官,都是办事的官。用工作的成绩说话,则兴,则立,则吉;用说话来取代工作成绩,则败,则危,则凶。切切,切切!最后再补充一句,能上能下,才见人品官品,下的时候切莫出洋相!任职期间也不要把业务全丢了,免得最后弄个一无所长,一无所成,武大郎盘杠子,上下够不着。附:王蒙谈君子与小人君子小人之辨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儒家学派,强调中国特色的精英文化,对这种中国特色精英的说法,可以是“国士”“士大夫”,可以是“大丈夫”,可以是“仁者”“义士”,可以是“君子”。君子的对立面是小人。君子对比小人的说法在各界各地各群体中,最为脍炙人口,广泛流传。君子小人,基本上不是一个阶级官职与经济地位的说法,而是一个对于教育教养、文明程度、品质内涵、精神素质的高低文野阔狭美丑的分辨。在庶民当中,“小人”云云,最多言其低下,并不意味着多么恶劣。孔孟都指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的特点,这里的小人指的是缺少更大的格局,更大的主动性、创造性,调整、应变与发展能力的普通人。但在高层权力运作空间,“小人”之称就很可怕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小人的得计,被认定为后汉皇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君子的中庸之道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就是说君子是守持中庸之道的,小人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君子对于中庸之道,是时刻都在践行的,小人那里的中庸之道不能守持,因为小人是要胡作非为的了。孔子等大儒提出了大量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都比较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君子讲究中庸,小人反对至少是不守持中庸呢?这是孔子等的一个重要发现。什么是中庸,中的含义是准确、合适,不过度也不折扣,不片面,不极端,毋为已甚。用今天的话说,是科学性、准确性,其义更近乎去声的中,打靶十环的中。庸是正常、普通,是可用与有用,即有效性、务实性与建设性。君子是受过教育的,懂得自律的,有家国担当的。他们注重个人修养与思想境界,做事追求准确、适宜、正常、有效,防止使气任性、感情用事、夸张无度、过犹不及、毛泽东称之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这里说的肆无忌惮,正是由于小人言行没有尺度,没有标准,没有界限,没有底线,也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掌控自律,就会是风、闹、震、哄俱全,与人为恶、浑水摸鱼、兴风作浪。说到这里,此种小人说,或与民粹含义有相通处,他们有一定声势,需要很好地对待与团结,他们常常有对于高大上者的羡慕嫉妒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