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医院是传染病最早发现、最早报告、最早处置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强化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控制治疗措施。一、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治疗等服务。二、发现甲类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患者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三、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人,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四、在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时,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对于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车辆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第二篇: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疾病防控制度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特制订以下制度:传染病防控管理制度1、学校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校医务室报告。2、校医务室实行首诊负责制。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要按照规定时限:甲类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6小时内报告;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报告,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校分管领导和区教育局分管领导报告,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区疾控中心报告。根据传染类别、发病人数、病情等疫情程度,逐级上报。任何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疫情。一经发现将视情节后果追究责任,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晨检制度1、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2、以班为单位,实行班主任督促责任制,及时检查卫生员每日晨检记录并上交至校医务室。在上午第二节课间将缺勤同学的名单和缺勤的原因及时送到医务室,下午缺勤同学的名单和缺勤的原因,在4点钟之前送到医务室。每天有卫生老师汇总统计,以便及时了解学校每天发生疾病的情况。3、发热在摄氏38度及以上或患传染病的同学一定要回家看病休息、隔离,病愈后复课必须由卫生老师检查,确认痊愈后方可进教室上课。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1、各班指定专人负责对早晨入校的的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各班均需备有学生缺课登记本,内容、日期、学生姓名、缺课原因、报告校医时间、备注等。2、各班班主任负责每天的学生缺课登记,因病缺课的调查核实。班主任可委托班干部及时将因病缺课学生名单及具体情况报告校医务室。3、校医务室对缺勤学生应及时进行追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登记本上,如果是传染病缺课的应填写病名、发病时间、诊断医院及目前在家或医院隔离治疗情况,未明确诊断前,在备注栏填写主要临床表现、症状等。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管理制度一、传染病1.一般突发事件学校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①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通报。②组织专门人员督促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③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④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2.重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