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台湾地区高校校名的英译问题探讨台湾地区高校校名的英译问题本文关键词:台湾地区,探讨,英译,校校探讨台湾地区高校校名的英译问题本文简介:摘要:在159所台湾地区高校的校名英译中,专有名词多数使用威妥玛式拼音翻译,学科名如科技、技术等英译不够统一。“大学“全部英译为“university“,翻译较为一致,而“学院“的英译则多样化,且有升格翻译问题。故台湾地区高校校探讨台湾地区高校校名的英译问题本文内容:摘要:在159所台湾地区高校的校名英译中,专有名词多数使用威妥玛式拼音翻译,学科名如科技、技术等英译不够统一。“大学“全部英译为“university“,翻译较为一致,而“学院“的英译则多样化,且有升格翻译问题。故台湾地区高校校名的英译仍需进行规范化,以实现教育对外交流中的有效沟通。关键词:台湾;高校校名;英译;目的论;威妥玛式拼音法;一、引言高校校名的英译存在较多问题,中国对其进行探讨的论文也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耿殿磊(2005)认为校名翻译的关键在于目的语中校名结构的组织和词汇的选择。刘正兵(2006)对大学和学院的定义作了说明,谈及大学、学院、师范院校等英译,认为学校校名的英译应兼顾该校的大概位置及其主要专业特色这两个基本信息。毛发生和胡莉萍(2006)对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民族类院校、体育类院校的校名英译进行分析,并提到翻译地区和方位词时应直译,不能音译。李健(2010)认为在翻译方位词时,应采用意译,还提到在翻译“地名+学科名+学校性质类别“时应采用“学科名+university+of+地名“和“地名+学科名+university“这两种结构,以达到汉语校名和英文校名中的语义关系一致。王银泉和崔燕(2011)同样认为在翻译“地区名+学校性质类别“时应译为“universityof+地区名“以强调地区属性,亦可避免汉语中地名和特色名拼音相同的情况。针对校名英译存在的问题,韦建华(2006)提出三个方面,分别是地名的翻译、大小写和选词问题,朱明炬(2007)则把高校校名英译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地名、学科名和性质类名的混乱。对于翻译方法,郭晋勇(2011)介绍了大学校名英译的方法,主要包括先地名法/先名词法、先形容词法、后地名法、冠词法、介词法、汉化直译法以及约定俗成法,而陈顺意(2011)从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角度探讨了学科类型的用词选择以及人名、地名的翻译,认为大学英文校名应尽可能反映其文化内涵和底蕴。更多的学者都对“university“、“college”、“institute“使用情况的混乱提出了批评,如王栋和李屏(2009)、秦明星(2011)、房青(2012),等等。虽然中国对校名英译的研究不少,但其研究范围多限于中国大陆地区,暂未对台湾地区高校校名英译进行研究。因特殊的政治、历史、文化及社会等原因,台湾地区的高校校名英译与大陆地区不尽相同,且其具有自身的特色。本文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基本理论,研究其英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英译问题提出修改建议。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来的(Munday,2001:78-79)。弗米尔的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郜万伟、田翠,2007:146)。另外,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及使用环境中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忠实原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达到语际连贯一致,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二、台湾高等院校校名英译分类及特点根据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网站所提供的数据,台湾地区共有高等院校159所,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南部,少数在东部和离岛,其中北部73所,中部27所、南部48所、东部9所、离岛2所。根据各高校网站收集的校名翻译,对159所台湾高校校名进行分类,以“国立“冠名的高校有51所,标示为公立院校,且其翻译都为“national“,较为统一,故不另立项进行分类。根据台湾高校校名的特点,可将其分为:(1)专有名词+大学;(2)专有名词+学科+大学/学院;(3)其它类。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理名词、特色名;学科类细分为科技、技术、医药、教育、军警、师范、艺术、体育、宗教研修等九类;其它类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