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剧《井冈山》观后感——记大型歌舞剧《井冈山》观后感在建党90周年之际,从来没有看过歌舞剧的我,得到了观赏大型情景歌舞剧《井冈山》的机会。本以为观众不会很多,因为现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又快,这种革命色彩的歌舞剧,能有多少人会来呢。然而当我走进上XX县区剧院,演出还未开始,剧场内基本上已是座无虚席。全剧以激情洋溢的《序。红军花》开始。当序幕拉开后,那精湛的舞美设计,生动形象的浮雕,绚丽的光影效果,立刻就将我深深地吸引住,思绪随着演员们热情的演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井冈山》运用史诗般的艺术手法,通过《送郎当红军》、《三湾来了毛委员》、《黄洋界保卫战》等十多个篇章,为人们再现了从井冈山秋收起义、黄洋界保卫战、十送红军,一直到重上井冈山这波澜壮阔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实。《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等多首脍炙人口的井冈山经典革命歌曲穿插其间,不少现场观众也跟着这些熟悉的音符,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井冈山》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们对歌舞剧,特别是红色革命题材的歌舞剧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感受。观众在被悲壮的革命故事感动的同时,也领略到艺术的美感。例如在展现秀丽的井冈山风光时,倾泻而下的瀑布舞设计得唯美灵动,令人目瞪口呆,全场观众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送郎参军一幕里缠绵的男女双人舞,生动展现了夫妻惜别,依依不舍之情;还有黄洋界保卫战中,游击队员们用石块和木头砸向敌人,演员把对反动派的仇恨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结束,我的眼角竟然忍不住湿润了,因为,在这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中,那些颤动心弦的旋律和永不忘却的回忆,净化了每个人的灵魂。第二篇:歌舞剧复兴之路观后感《复兴之路》观后感2013年5月17日,学校党支部组织我校党员到区会议中心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一开始,我还以为又是那些枯燥无味的革命电影,但这次党组织生活的确与众不同,第1页共8页是一次与平时一般的党员开会的组织生活不一样,这次,我很认真的看完了这一个充满艺术感而又极具红色意义的影片,这不但具有教育意义,而且还是一次艺术享受。这应该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全剧以历史时间为脉络,由序及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等五个章节构成,演员阵容庞大。在超大显示屏、投影仪等高科技舞台手段的配合下,给人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效果。如此庞大的阵容,需要多少次排练。《复兴之路》没有常规的主持人,而是由一些“讲述者”的动情描绘串起169年间历史将永远铭记的日子:辛亥革命爆发、新中国成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北京奥运会开幕等。这些叙述词只叙述历史,不过分渲染,给观众留下思考余地。这是歌舞,也是史诗,无论是历史跨度展现还是表现形式,都是史无前例的会后,我还专门上网搜索了关于《复兴之路》的有关报道,其中,张继钢导演在采访时就说:“在反复的舞蹈动作调整中,没有一个人是做做样子;几百次的重复歌唱中,每个人都是放声歌唱。”如此的辛苦,为的就是这个演出,他们没有怨言,因为他们内心高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他们都想为祖国歌唱和舞蹈,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应该感到自豪,我也希望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第一党支部郭海燕这一篇舞蹈史诗有很多令我感触的场景。比如,在讲述南昌起义的舞蹈《点燃朝霞》中,起义前夜的紧张气氛被重点描写——在钟表的嘀嗒声中,在夜幕的掩护下,战士们擦亮了手中的枪杆;用来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是一段《共和国的名字》的情景表演:为了把新中国的名字传达给每一名战士,在隆隆炮声中,连长接到了电话,可通讯兵却倒在了血泊中,他在弥留之际最后的心愿是:共和国叫什么名字。此时,全场的舞蹈、合唱演员齐声高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如此的令人兴奋,这一瞬间,触动了我的心。史诗的最后表演了多个少数民族的舞蹈,似乎意味着全国第2页共8页56个民族都在欢庆我国华诞60周年,一片欢歌笑舞的场景。从早上的9点到11点,整整两个小时的音乐舞蹈史诗,换了一种方式给我们党员过组织生活,长达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