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沙》观后感该片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旨在通过影片让社会关注红军西路军被尘封的悲壮历史。可以这么说电影《惊沙》以历史人物为原型拍摄,揭开了西路军开辟河西根据地的“神秘面纱”的一角。这是因为,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长期以来是不宣传、不评价,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不公开。然而这却是一段不能回避也不该被忘却的历史。研究中国工农红军,舍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这一部分无疑是其艰苦历程有了空缺。“临泽突围”只是西路军西征中一个小小的缩影。说起这段历史,就不得不提及西路军浴血西征直至全军覆灭的悲壮历史。在现场举行座谈活动时,很多老人家在回顾红军西路军历史时,激情哽咽,泣不成声。许多人已经是第二次、第三次看《惊沙》,但每次依然是深受感动、饱含热泪。西路军后代在《惊沙》中寻找自己父辈的身影,激起对革命精神无限的崇敬,缅怀自己的革命父辈们。将军后代合唱团的吴白雪大姐,当场赋诗《军魂永存》:惊沙忆我西路军,丹心碧血主义真。千难万险铁骨铮,军魂永存世代尊。《惊沙》是第一部揭示红军西路军鲜为人知历史的史诗影片。整个剧情以指挥西路军临泽突围战的前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为原型,真实再现了红军战士,在衣不遮体、缺少弹药的情况下,和战备精良、彪悍的马家军精锐部队血战临泽,最终以少对多、以弱对强,胜利突出重围的故事。影片战争场面逼真惨烈,人物塑造真实生动,故事情节催人泪下,热情讴歌了红西路军将士在“惊沙扑面、呵气成冰”,敌众我寡,后继无援的极端严酷的生存环境和战斗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政治操守,如钢似铁的革命意志和英勇顽强、有我无敌、勇于牺牲、一往无前——“像惊沙呼啸、狂飙万里”的英雄主义气概。第1页共10页《惊沙》影片质感逼真,注重细节,突破了传统革命影片“高大全”的套路,人物性格鲜明、情感细腻、反映了真实的人物内心冲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让每一个人好像又回到那个革命岁月年代,让每一个牺牲的烈士好像又鲜活的复活再现在每个人的眼前,正如《惊沙》片尾的主题歌词唱道:“昨天的风,昨天的雨昨天血染的戈壁。今天的天,今天的地,今天飘扬的国旗。不要说,我已倒下啊,我看到你已傲然挺立。啊,我听到你在自由的呼吸。”是的,你们一定不曾离去,在那当年曾经战斗过的戈壁滩上,一定有那嫩绿的生命,依稀滋润着先烈的营养,绽放出鲜红的花儿。是的,你们一定还在,在那片铭刻生死牺牲的战场上空,一定有那闪亮的星辰,依稀光明着我们的心扉,指引着迷茫的步伐。每当我遥望星空时,那刺破亿万黑暗幕布的光明,一定正是你深情凝望我的眼神,那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光,一定正是你在对我倾诉你的殷切嘱咐。请你放心,有你精神基因的能量,我们一定会坚守你精神的高地。请你放心,有你星辰光明的指引,我们一定不会迷失方向。西路军执行创建河西根据地的战役虽然失败了,但西路军精神将永存,他就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的政治情操,如钢似铁的革命意志和英勇顽强、有我无敌、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主义气概。胜利的历史是高耸云天的丰碑。它光耀千秋,为人民所瞻仰、称颂。失败的历史则是深埋地下的基石。它默默地承载着共和国的大厦,却不为人所见。然而,没有基石便没有丰碑。第2页共10页基石所蕴含的品质和精神,往往更坚硬,更丰富,更加耐腐蚀,更有承载力,因而也更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悲壮历史,就是这样一块共和国大厦的基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祖国栋梁的我们,将传承你们的精神,将中国惊醒,化作坚实的长城,守护这片鲜血染红的热土""第二篇:《惊沙》观后感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缅怀先烈,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战争电影《惊沙》,为的就是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最可爱的人。《惊沙》这部电影讲述了1937初,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西路军高台失守,红军名将董振堂战死,第五军全军覆没。接着临泽被围,这时秦基伟临危受命,困守孤城。秦基伟将军率领的300多名的西路军后勤部队战士在零下二十度,衣不遮体、缺少弹药的情况下,对抗国民党马家军5个团7000余人的围攻,与敌...